山东考察报告08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09753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考察报告08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考察报告08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考察报告08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考察报告08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考察报告08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考察报告08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考察报告08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考察报告 近期我院承接了武汉市青山区滨江地区规划设计项目,为学习其他城市的 先进经验,项目组于2009年7月4日至8日赴青岛、烟台、威海、曲阜、济南 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参观考察活动。 此次我们以山东几个主要大中城市为切入点,从滨水城市建设、历史街区 保护两个方面,学习考察山东滨海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经验。现将 考察有关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滨水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 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种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和水域的,以及 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水湿地类,是“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关注的重 要内容,而这两门学科

2、正是现代景观学的核心内容。因此,现代城市滨水带景 观设计对于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塑造城市个性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具有重 要意义。 1.青岛海滨风景区 青岛海滨风景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区。而市南区海滨 全部在风景区范围内,是整个青岛 海滨风景区的主干部分。青岛市的 53个旅游景点市南区就占据了46 个。因此,可以说青岛的滨水景观 设计最成功的区域就是市南区。 早在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 当时的德国人于1900年正式推出 的胶澳青岛区总体规划中就专门规 划了别墅疗养区和海水浴场。对当 插图 1 青岛滨海城市建设时的市南区街道的分布、宽度和房屋的造型、高度、间隔、色彩等做了细

3、致的 筹划和安排,使市南区今天成为一幅带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上都市风景画廊奠 定了基础。 2003年开始,青岛市政府着 重发展该区域的城市建设,规划 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居住区、商业 中心、历史建筑区、旅游购物风 景区、休闲娱乐风景区等。在确 定了分区之后,进一步规划建筑 群、绿化群落、生态群落、交通 系统等。并在沿海一线用地严格 控制建筑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绿 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为以后的建筑单体设计提供 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临海一线的建筑主要以别墅为主,二线的高层建筑虽然 是不同时期建设的,但从色彩上仍相互协调,可见青岛对于建筑色彩进行了控 制。除此以外,整个区域也充分体现

4、“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沿海设计了完 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并确保人车分流。另外,作为滨海城市利用良好的岸线沙 滩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海水浴场,供广大市民游客戏水、游憩。以滨海步行 道将整个海滨风景区串联起来,犹如一串明珠静卧在青岛南岸。海滩、别墅、 现代化城市楼宇构筑成良好的滨海天际轮廓线,形成青岛颇具代表性的现代化 城市景观。而奥体帆船中心的建设也为滨海岸线增添了新的景点,新的内涵, 并进一步拓展了海滨风景区的城市功能。随着青岛市东部开发和对外开放步伐 的加快,青岛海滨风景区也日渐显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古典建筑与现 代化高楼大厦相映衬的海滨城市特色。 2.烟台滨海路 烟台市区有着曲折绵

5、长、景观优美的海岸线,海中岛屿星罗棋布,岸边沙 滩、海蚀陡崖、岸礁区错落分布,可供游玩观赏的滨海景观资源非常丰富。同 时,海滨有着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环境,也十分适宜工作和生活。长期以来, 插图 2 青岛五四广场由于没有一条滨海而建的城市道路,交通不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滨海狭长地带一直发展不起来,景点游客稀少,商品住宅数量少且空置率高, 周围居民生活质量不高。 鉴于上述原因,市东部海滨的全场24.5公里的滨海路的绿化景观工程建设 与2002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至2005年5月基本完成,建设绿地面积达到 200多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伴随着滨海路的绿化景观工程建设,沿路也新建、 改建了一大

6、批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和住房住宅,为众多市民提供了环境优美、 设施配套齐全的新的家园。滨海路沿线也逐步成为烟台市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 最为集中的区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工商学院、烟台大学不断扩大学校 规模,滨州医学院、中国农大也将新校区建在了滨海路边。综合性与专业性体 育场馆使烟台有了承接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全省运动会综合性体育比赛的能力。 至2006年5月,滨海路景观带基本建成,成为烟台市自然景色最为优美、人居 环境最为理想的区域。 总体来看,滨海路景观建设, 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 了生活质量。滨海路沿线开发建设 的住宅小区在设施配套、小区绿化、 物业管理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各方 面均优

7、于老城区的住宅小区,吸引 了大批老城区居民来此置业安家, 也吸引了外地人和在烟经商的韩国 人在此安家,进一步树立了烟台市 适宜创业更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形 象。滨海路景观建设使沿路居住的 市民(村民) 、数万大学生成为最 大的受益者,也给市区经济社会发 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增长点。 另外,滨海路景观建设,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滨海路绿化建设,营造绿地 达到200余万平方米,荒滩、荒山、荒坡经过景观改造后与原有孤岛状的海防 插图 3 烟台滨海路 插图 4 烟台滨海路林连成了一体,河流入海口湿地也成为海鸟的乐园,呈现出“渚清沙白鸟飞回” 的美好景象。 3.威海海滨路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威海海岸线

8、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建设,除沿湾布 置了军港码头等军用设施和部分区段修筑海堤、栽植黑松防护林外,大部分是 荒滩。80年代前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靠近威海市中心区 的威海湾陆续建设了海港、工厂、道路和部分海滨绿地,海岸面貌有所改观, 但受当时生产性城市指导思想的影响,滨海区域被工厂、仓库大范围地占据,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而在威海湾中段和南段则成为渔港和海上养殖加工场所, 生活与建筑垃圾倾泄地。 1996年威海市被定位为 “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 城市”后,滨海岸线作为最能代 表威海环境优势、城市个性的 “黄金线”开始迅速凸现出来。 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多次组织国内 一流环境专

9、家学者的反复论证, 最终形成了威海新的城市建设指 导思想:“要把滨海岸线培育成 空间分布合理、带动产业升级, 充满城市活力的经济纽带;形成 沿岸绿影婆娑,碧波荡漾,水体、 植自然天成、物种丰富的绿色生 态走廊;开辟出尽显滨海风情、 延续历史文脉,充满威海地方文 化气息和时代精神的线性滨海空间,成为沿岸遍布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若干公 园的休闲、旅游的乐园。 ” 2006年8月,由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和威海市公路勘察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 插图 5 威海滨海路了威海市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建设规划 。根据规划,将在环威海市近千公里海 岸线的510公里带状区域内建起一条具有休闲观光、旅游开发、服务经济功 能的道路。

10、道路总里程417公里,包括1条环线、5条辅助线和6条支线,在 2010年底前需完成新建公路166.6公里,新建跨海大桥3.9公里,改建公路 222公里。 2006年11月, “威海市滨海 旅游景观公路”项目上报国家交通 部,获得通过并被确定为全国惟一 的滨海公路建设示范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路将威海 市6大滨海旅游板块、30多个旅 游区以及17个沿海优先发展的旅游项目串连成链,弥补了威海市旅游区分散、 旅游路线不连续的缺陷。目前来看,随着滨海路的不断修建延伸,沿路城镇旅 游业也日益兴盛,产业经济日益发达。特别是近两年,每当旅游季节来临,滨 海路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光顾。滨海路不少路段已成为威海

11、市旅行社的主打旅游 路线之一,备受游人青睐。比如在孙家疃镇,旺盛的旅游人气带动了当地旅游 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滨海路的修建使这个原本以渔业为主的落后小镇,焕发出 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荣成,滨海路的开通,使荣成市的旅游效益日益显现,旅 游总收入由开通前的14.6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50亿元。 二、历史街区保护 1.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 八大关街区行政隶属于青岛市市南区 八大关街道办事处,北依太平山,南临太 平湾,东西位于汇泉角与太平角之间,占 地185公顷。由于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以 中国长城和其他地方一些重要关隘命名的, 所以称为“八大关” ,自20世纪40年代这 一名称已开始流传。实际上,以关

12、隘命名的道路有10条,之所以依旧叫八大关, 插图 6 威海滨海路景观 插图 7 青岛八大关有取其“涵容四面八方”之意。其间坐落着300余栋体量较小、互不相连、庭 院各自独立的别墅建筑。它们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期基本形成 规模,体现了以欧美为主的20余个国家 的建筑风格,因此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会” 之誉。 从19世纪末开始,八大关街区开始 成为近代青岛城市的东端,在20世纪20 年代至40年代之间形成了包括别墅、教 堂、饭店及炮台等建筑形态在内的建筑艺术群落。建筑与海洋是构成八大关街 区文化景观的两大主体,因临海的缘故, 八大关街区得以借助海景超越建筑的自我局限性,化秀美入浩茫,

13、得以融合、 生发成为包含着人文与自然共同旨意的整体性的文化景观。园林、庭院、街道、 花树、山色都是八大关景观的一部分,在美丽的万米海岸线上错落展布。无论 建筑朝向还是街道布局,始终有一个向往海洋的坐标。八大关区域内所有南北 向道路均通向海湾,东西向道路则顺应海岸线梯次分布。 八大关具有别墅区、疗养区、风景区等多重内涵,其魅力首先体现在整体 风貌上,在宏阔的山海一体化气象中铺陈着建筑与园林艺术的丰富景观,规划、 建设与保护均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自然环境的珍稀性、艺术风格的 多样性与文化景观的多元化,共同构成了八大关街区的基本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市委、市政府将八大关街区确定为风景区

14、和疗养区, 长期坚持街区的基本性质,发展观景旅游和休养度假,但不容改变为商贸区和 娱乐区。青岛市从市领导到普通百姓,对保护八大关的重要性都有着充分且共 同的认知。几十年来,八大关的魅力已深深植根于广大市民的内心。青岛市的 文化和文物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八大关进 行全面、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文物建筑及环境风貌进行整 体性保护,历届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 (1)科学规划,依法保护 随着1994年青岛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2001年“八大关近代建 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青岛市就八大关的保护进行 插图 8 青

15、岛八大关了系统性的规划:将八大关街区列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大历史文化保护 街区”之一;编制了包括八大关街区在内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制 定了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和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环 境综合整治规划 ;2008年8月,青岛市文物局与规划局着手进行新一轮规划 工作,特邀有国家文物局核准资质的专业单位进驻八大关街区进行现场专题勘 察与调研,编制了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 。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世界 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力宣传普及八大关等青岛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知识。 (2)原貌修复,综合整治 2000年前后,为适应青岛文化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委、市政府

16、 做出了对八大关区域环境进行整治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坚持“原貌修复建筑, 综合整治环境”的原则,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并 邀请加拿大设计公司与德国著名设计师为房屋修复总设计,在试点基础上认真 科学实施综合整治。近年来,根据八大关大部分建筑存在着年久失修的情况, 市财政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建筑修缮、拆除违章建筑、搬迁居民和进行基 础设施建设,并修建了太平角公园。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集资,筹集资金 用于八大关建筑的修缮保养和环境改造,以实现八大关街区传统风貌延续和完 善的目标。 (3)全面普查,深入研究 自2007年以来,青岛市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开展了八大关近代 建筑普查工作,通过现场勘测、拍摄照片、走访住户及单位、查阅建筑档案等 形式,对1949年以前形成的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调查,形成调查数据近 万条,并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整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理清了绝大部分保护 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建筑及占地面积、建筑师、原业主等原始数据, 对重点建筑的艺术风格及人文脉络进行了深入考证。正是这些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