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999567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概念题(每题 5分,共 30分) 1. 角色意识 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 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 本体性游戏 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 的教育因素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3. 松弛消遣说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 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 的一种活动。 4. 以物代物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

2、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 代物,称之为以物代物。 5. 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 ,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 的个人自行游戏。 6. 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个以上一起进行的游戏,彼此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协调,其行为 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 7. 延迟模仿 随着孩子记忆发展,将已感知过的形象、动作保持在记忆里,即头脑中留下了 表象、映像,当物的刺激出现时,便引发对原有实物的模仿。 8. 角色扮演与以物代物具有同样的特点,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人物 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 从而

3、装扮成各种角色。 9. 恩物福禄贝尔为了保护和发展儿童的游戏能力,涉及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 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游戏教学体系,研制了一套游戏、作业材料。这套材料共有二十种,福禄贝 尔称前十种材料是上帝恩赐给孩子的礼物,所以命名为“恩物” 。 10. 模拟构造模拟构造即模仿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构造的活动。 11. “多样性探索”行为当外界刺激对儿童来说是熟悉而单调的,表明这一刺激较弱,使主体 产生一种厌倦,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高于最佳状态,这时主体便通过增强刺激的活动来降 低激活水平,使之达到最佳。 12. 角色认知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

4、 和认识,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第 2 页 共 6 页 13. 精力过剩说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 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 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14. 空间密度指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人均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的指标,数值越低越显 示拥挤。 15.想象构造儿童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 能的熟

5、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用,以实现构造目的。 16. 规则性游戏是由于通过感觉运动阶段动作的练习和掌握,使动作技能提高了,又经过具有 象征意义的智慧的整合,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游戏。 二、问答题(每题 10分,共 40分) 1、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 规范的的最好实践机会;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3)游戏帮助儿

6、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儿童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 这其中的发展机制便是游戏中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 2、试从行为意向角度简述游戏的主要特征。 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 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 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 4)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 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性行为。 6)游戏不同于闲荡。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皮亚杰认为智慧 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种适应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的实现的。当顺应大于同化 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

7、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第 3 页 共 6 页 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然 与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实践性游戏、象征性 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3个阶段。 4、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 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 (3)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 的 之间联结的

8、多种可能性。 (4)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它需要比较分析代用品与被代用品之间的异同关系,对物的特征的感 知, 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 5、试述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 (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包括预先经验准备、保证游戏时间、提供空间与材料。 (2)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包括观察目的、观察态度、观察要点。 (3)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包括材料的支持、语言的支持。 17. 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皮亚杰认为智慧 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种适应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的实现的。当顺应大于同化 时,所产生

9、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 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然 与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实践性游戏、象征性 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3个阶段。皮亚杰强调的是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并不注重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皮亚杰将儿童游戏与认知 描述为单向发展关系,可能有失偏颇。 18.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游戏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证。(2)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型

10、。游戏能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 看问题,游戏规则又使儿童自觉放弃直接冲动从而克制自己。第 4 页 共 6 页(3)高级情感产生于戏中。高级情感指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9. 试述象征性游戏在 3-6 岁幼儿年龄段的发展特点。3岁前儿童已在游戏中萌发了象征功能,这一思维发展的伟大进步,预示了 3-6 岁儿童游戏的主 要形式:(1)角色开始成为游戏的中心。 (2)游戏主题的扩大。 (3)游戏的情节复杂。 (4)玩伴的 合作性加强。 (5)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变长。 20. 如何理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须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

11、就是这样 一种活动。 (1)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2)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 (3)幼儿的 身心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21. 比较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不同。 幼儿游戏指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由于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环境中的 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所以游戏内容具有极大的无意性,游戏中实现的发展也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幼儿园游戏指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由教师组织开展,所以游戏发生背景具有一定的有意性,游 戏中实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者虽然游戏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游戏的外部条件有很大的不 同。 三、应用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 有人说:“一个不

12、会游戏的孩子是病态的;阻止一个孩子游戏,他会生病身体的和精神的。 ”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这个观点体现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以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游戏是儿童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 行为,游戏行为必然隐含着发展的奥秘,游戏中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年生命活力的 表现。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游戏是儿童心理世界。游戏是对心理机能的调节。孩子那不成熟、 不完善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其难以适应由成人规范组织起来的现实世界,他们既不能象成人那样做 自己想做的事,他们又做不了成人能做的事,因此他们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 里,孩子那个摆脱成人世界的一切规范,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做自己想

13、做的事。游戏就是一个 孩子自己的世界,游戏调节了他们心理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儿童喜欢游戏,游戏自在,游戏由 其心理特点所决定。游戏能力不必超越心理能力的努力。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在于:(1)游戏实现了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2)游戏实现了儿童认 知能力的发展。 (3)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游戏实现了儿童情感的发展。 2. 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 ,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第 5 页 共 6 页 总也搭不高、 “站不稳” 。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 来搭“大高楼” ,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

14、,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 高了。 ”试分析教师采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并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优点。 教师采用的是内在干预的指导策略。 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 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他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 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间接指导” 。 优点在于:(1)教师不干扰孩子的游戏,却 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范型,塑造了孩子的游戏行为。 (2)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的隐性指示作用对儿 童施加影响,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来自教师的干预。 3. 有人说:“假如你想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

15、戏(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a child is, study his play; if you want to affect what he shall be, direct the form of play) 。 ”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假如你想要了解儿童,研究他的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儿童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游戏行为 必然隐含着发展的奥秘,游戏中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年生命活力的表现。游戏是幼 稚心理的表现。游戏是儿童心理世界。儿童喜欢游戏,游戏自在,游戏由其心理特点所决定。游戏 能力不必超越心理能力的努力。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其游戏行为总是正

16、好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 心理发展水平。 “假如你想影响其发展,指导他的游戏。 ”指导儿童游戏的意义在于, (1)发挥游戏对促进儿 童发展的潜效应。缺乏指导的游戏,其发展价值的显现是出于游移状态的。 (2)可以提高儿童的游 戏水平。游戏水平与游戏技能的联系和指导分不开。成人对游戏的知道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游戏水平。 4. 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 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 “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 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 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这个活动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使教学游戏化,游戏的教育性不能替代游戏的趣味性,否则就 失去了游戏的本意,幼儿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