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4998258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 再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朱可 (杭州市孩儿巷6号,邮编:310003,手机13957170592) 内容提要:学科味是学科的基本精髓,学科核心素养是形成学科味的基本前提。要在 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科味,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内化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知 识体系庞杂多样、历史教学内容博大精深,稍有把握不当,就有喧宾夺主、偏 离主题之嫌,会削弱历史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严谨的史实认定、 多维的观察视角、缜密的逻辑推论和深刻的历史感悟,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学科 味,这也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历史味 核心素养 学科感悟随着高中历史

2、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日趋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广 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历史时序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以及历史 认同感逐渐成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用语。笔者也曾撰文论述了学科核心素养 的基本内涵:求真、求证、求智。但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了解核心素养的 基本内容固然重要,但如何理解?怎么内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渗透, 则是更为关切的。如果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角度,就会陷入添标签、记概念的误 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迪意义是不大的。学科味是学科的基本精髓,它不仅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体现,更是学科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有效凸显。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宽泛:广义上有政治、经济 与思想文化各模块;狭义上有

3、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等众多内容。 我们经常能够在教学中看到这样一幕:教师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想讲清高深 的科学原理、专业的文学常识,却无意中喧宾夺主、偏离主题,忽视了对历史 学科味的有效挖掘,这明显是得不偿失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包打天下,历史课 更应该注重内化历史的核心素养使历史课具有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思维和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朱可 历史教学 2013年第8期)2 历史的感悟历史味。本文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谈谈学科味的营造方式,以 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严谨的史实认定 历史课缺乏学科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素材选取随意、史料运用不当,让 人有历史课就是故事课的感觉。史

4、学家何兆武先生曾说过:“历史学本身包含 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是对历史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 (历史学)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与诠释.历史学所给定的数据可以认 为有一个实 ,即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基本上是 一种思维构造过程。 ” 何先生认为,历史学之所以为历史学,关键在于历史 学,而不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科学,历史学是哲学。但他也不否认历 史学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前提不“实” ,后面的思维构造过程肯定就会成为 “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严谨的史实认定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1.素材要精选 历史事件是不可复制和再现的,正是这种时间上的已逝性和空间上的不可 接近性,

5、给历史事件的解释留下了许多的遐想空间。但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特 性决定了所有的解释都必须建基于准确、丰富的史实基础上,如果没有准确的 史实基石,任何分析思考都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分析越缜密,与史实相差越 远的悖论。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史学家们已经确认的史实,运用多样的教学 素材,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 或用野史、传闻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分析、讨论;或直接把教材中的历史结 论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记忆,这些都是与严谨的史实认定的要求相违背的,是 历史教学缺乏学科味的表现。 傅斯年先生曾云:“史学即史料学” ,马克垚先生更是提出了“没有 资料就没有历史;资

6、料的贫乏就意味着历史的贫乏” 的观点,可见史料在 历史何兆武 历史与历史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载岳玉玺等编:傅斯年选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 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把史料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拓展教学内容、理解教学 重难点是有效的手段。但用什么样的素材?素材是否合理、妥帖、科学,则是 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的。 左图是某教师为解读宋代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采用的教学素材。但 教师在引用时恰恰忽略了史实认定 的基本原则:该素材取自经文学作 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水浒传 , 其真实性已经大打

7、折扣,且教师在 教学中又不能准确点出该图片的史 实错误宋代不可能如此广泛地种植玉米,因为玉米是明代从美洲传入的。 如此以讹传讹的素材运用,不仅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真知,反而会误导学生, 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素材的误用、滥用、乱用的现象是比较多 的,应该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 因此,教学素材的选用一定要本着真实、合理、妥帖的原则,不能捡到碗 里都是菜,尤其是文学作品、影视视频、野史传说一定要尽量去伪存真。凡是 经过文学加工的素材必须尽量少用,能用第一手史料的,尽量不用第二手史料。 同时,由于教学时间的紧张,许多中学教师对许多重要的历史结论会直接呈现 给学生,这种下意识的举动,会造成学

8、生的思维惰性历史教材里的结论都 是正确的,学习历史就是背诵史实与结论,这也是违背史实认定的原则的。我 们在教学中应该多选取合理、妥帖和科学的素材,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去 得出结论。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4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选取了很好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学主线来贯 穿全课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我们知道,该书作者是二战的亲历者,有 较可信的史料价值,丘吉尔就是凭借该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师运用了 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作为导入语:“在黑暗的年代里, 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

9、趣。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次 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 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引发学生对二战能否避4 免的思考。紧接着教师用一系列丘吉尔回忆录中的一系列讲话,拓展教学内容:(1) “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 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 ” 指责张伯伦的无知 与德国法西斯的贪婪。(2) “我们没有经过战争就已经遭到了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不 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 软弱无力和更加危险。 ” 1938年10月,

10、他公开宣称:“这是我们这个体验到 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 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 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 对绥靖政策的抨击和结果的预测 这里限于篇幅,只提供了关于绥靖政策的教学片断,这样的素材运用贯穿 了全课。本课的素材选取较有说服力,教师运用素材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观点的碰撞、史实的实证,可以让 学生形成疑伪求真、理性思辨、实证研究的史实认定习惯。 2.发掘要深透 不论什么学科,必须妥帖、合理地使用学习素材,以拓展学生思维,挖掘 教学的内涵。历史的

11、素材极为丰富,但素材不能滥用,否则会偏离教学主线, 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笔者的观点是在每堂课中精选一些科学的素材,精心地 挖掘素材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素材要精选、挖掘要深 透,引领要得当,这也是史实认定的基本要求。在某次历史课上,某教师让学 生课堂完成一道选择题: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 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 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 ”造成这种现象使得主要原 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 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D.美中两国之间没有任何的共

12、同利益可言。这则 试题是解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非常深刻的一则材料,解题难度不大。课堂上学 生迅速报出答案,教师口头表扬,一个教学环节就宣告结束。但我们如果仔细 推敲就发现:这则素材蕴含的史实信息非常大,如果只呈现答案,真可谓“暴 殄天物”了。如果我们进行及时的引领: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 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5 样的现象?这一现象到1972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很明显,这一系列问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梳理史实、形成观点,是符合 史实认定的要求的。同样,这一则教学素材也非常有价值:湘军胡林翼去会见 曾国藩,看到

13、湘军水师浩浩荡荡逆流上行,感觉非常壮观。这时,开来一艘英 国火轮船,迅速超过了湘军水师,激起的破浪,把湘军的船都给掀翻了。胡林 翼一个跟头从马上摔下来,周围的人把他弄醒。胡林翼的第一句话就是:“天 要变了。 ” 如果只作为一则简单的选择题进行训练,效果必然低下。但如加以 妥帖、合理地引领,效果必然大不相同:(1)是什么刺激了胡林翼,使其昏 倒?(2)他说的“天要变了”是什么意思?(3)为了应付变天,清政府后来 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这一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会让学生养成从素材中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这是教学富有历史味的有效表现。 二、多维的观察视角 历史课缺乏学科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观察视角单

14、一、知识呈现缺乏动感, 让人感觉历史课就是休闲课,读史未能明智。高中历史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让 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熟记一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 的来龙去脉,明确其发展的方向。 1.寻根溯源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应该非常注意因果关系的理解。我们知道,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互 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生产资料和货币 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之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他们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对内 把人民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如英国的“圈地运动” ,对外,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 但资本的原始积累又进一步促进了

15、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 “它不是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英国 的“圈地运动”虽然残忍,但它却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必须的一环,它解决 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国内市场与劳动力的问题,历史就是在这样付出 惨重代价的前提下向前发展的。聂幼犁先生说过:“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 有穿透力 ,一曰探源 ,二曰探流 ,三曰探变 ,四曰探因 ,五 曰探义 ,六曰探势 ,七曰探异 ,八曰探思 ,用问题来表示即从何 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及意义?趋势如何?还存在什 么不同解释?我们的解释有问题吗?” 这“八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习6 学科味

16、的内涵,我聂幼犁以为例看中学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2003.12 们唯有寻根溯源、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学有所悟、思有所得。 “郑和下西洋” 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这已经是根植于学生脑海中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但如果我们寻根溯源地分析,就会从中得到新的认识:明朝初年就有这么辉煌 的一支船队,就有“宝船”这样威力巨大的战船,在300余年后的鸦片战争时 期它们去向何方了?为什么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这样让人自豪无比的航海壮举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运用上述的“八探”原 则,我们就可以分析: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以“宣扬国威”为目的,它的直 接代价就是国库亏空、难以为继,为了防止今后再次出现诸如此类“劳民伤财” 的举动,明政府采取了极端的举动销毁“郑和下西洋”的一切水文资料, 更加严格的颁布“禁海”令,辉煌的“壮举”就这样成为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