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990608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兰州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市场群落分析和构建 - 基础理论 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 市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以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 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 岛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 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两市为中心的环台湾 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两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中国 内陆腹地,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在流 通规模上较发达地区尚有距离。与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 水平相比,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还存在不小

2、的差距,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经营分散;二组织化程度较低;三物流布 局不合理;四物流装备技术含量不高;五缺少统一的物流信息化平 台;六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近年来,兰州经济的快代写论文速 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兰州物流业 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规模、物流质量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企业对物流业务的重视和开发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物流企业本身 也处于物流低级水平,对现代物流要达到的效率与效益的“双赢” 效 果还有较大距离。发挥兰州铁路枢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构建以兰 州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区域物流市场群落,是加快兰州物流业发展, 提升兰州区域物流水平,规范兰州物流市场的有效

3、途径。兰州市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兰州市将建成八大物流园区和一个枢纽。作为西北五省区之一的甘 肃,目前已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物流市场群落的雏形,具备了进 一步发展物流业的基础。兰州自古就是中国东西交流的中转站。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兰州成为国内外客商西进东出的桥头堡。 1994 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一个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兰州市已形成 了以 4 个功能区、10 大区域性批发市场、8 个繁华商业中心、4 条 商业街和遍布全市的居民购物中心为重点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贸易 辐射陕、宁、青、新、藏等省区,去年,分布在四个功能区内的 16 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到 130.

4、4 亿元。兰州居于西陇海 兰新经济带中段的中心,又处于该带与兰青一包兰发展轴线的交汇 处,是西北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节点和西部开发的关键地之一。同时 以兰州为中心的都市圈是西北整个发展带的中心支点。兰州市地理 位置优越,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 骨干、公路为基础、民航和黄河水运综合发展的对外交通体系。处 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心位置的兰州,在陆桥上位于陇海,兰新,包兰, 兰青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之处, “东接陕西,北通宁夏,西到青海、新 疆、西藏,将西北六省区联为一体,有利的时机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为兰州铁路枢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兰州市现有干线公路和 县乡道路 58 条,总里

5、程 1952 公里。其中国道 6 条,分别为 109、212、213、309、312、和 316,总长 604.51 公里,公路网密度 14.64 公里百平方公里。兰州中川的二级民用机场是我国西北重要的航空港之一,2006 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完成 231 万人,完成货邮吞吐量 15010 吨, 成为西北地区第二航空运输枢纽。兰州市黄河航运初具雏形,现有 渡口两处,各类机动船舶 73 艘,其航道和基础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 善。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七百亿元人 民币,其中包括建设两条国际运输线路,此举意味着地处西北内陆 的甘肃省将通过路网建设打通连接国际的通道。兰州地区具有“亚欧

6、 大陆桥”的天然优势,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亚洲第 一长隧道乌梢岭隧道的贯通,使亚欧大陆桥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已不 复存在。青藏铁路也于 2006 年 7 月顺利通车。如此规模的交通建设, 使得省会兰州市形成了对甘、宁、青、新、藏快速辐射及经济带动 的基本有利条件。兰州在经济、地理、交通枢纽等方面的优势显而 易见,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这些优势资源强联合,建立能够 迎头赶上东部发达地区、带动西部甘、宁、青、新、藏经济发展, 辐射华中、西南等地区的大型信息化管理的区域物流市场群落将更 加强化兰州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并将会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形成运输、仓储、工业产品、商业贸易等等巨大

7、的市场,对西部地 区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国际社会一般以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来 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 家这一比重约为 1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约为 16,而我国的 物流比重指标大约在 20以上,差距十分大。2005 年我国 GDP 约 为 18.2 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降低 10就是 1.82 万元亿人民币,接近我国当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2.27 亿元。可见,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 调查资料显示,兰州物流成本在 GDP 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远远高于 全国的平均水平,兰州的物流设施、技术应用、经济支

8、持都很薄弱, 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大力发展兰州的物流业,是业内人士普 遍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兰州的物流企业 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仓储分拨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这类企业 主要集中在原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系统内,兰州市内近年来一 些大型生产企业的仓储用地和设施面向社会开放,也逐渐融入物流 功能;二是以铁路运输部门为主,开办的三产物流企业,主要开展 “门对门”运输业务,其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在物流市场上占据了 一定的市场份额;三是以全省交通运输和航空运输部门所属企业与 有关企业联合形成的物流配送企业,这类企业的物流配送组织多为 商业、物流、外贸、粮食等贸易或生产型企业,物

9、流配送的承担者 则为这类企业,它们在物流市场上所占份额不算太大;四是以私营、 个人等形成的物流零散业为主,这在兰州物流业中是一个较大的队 伍,在物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缺少统一、高效的管理。兰州城市物流市场规划根据兰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 十一五期间,兰州市将全面构建“大兰州、大开放、大商贸、大市场、 大流通、大服务”的商务发展格局。兰州市将建成八大物流园区和一 个枢纽,即: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建成兰州石化物流产业园 区;依托铁路西站货场,整合、培育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依托 雁滩商品贸易区等,建成东部科教论坛ConsumeGuideTechnologyForum200 物处理方面

10、的责任和义务等。 哥伦比亚 2007 年 6 月 29 日公布了新的技术法规,对服装制品及纺 织材料的标签要求作了更明确的新规定。要求在所涉及货物的产品 包装的显著位置上必须加贴清晰、耐用的标签。连服装尺寸、纺织 材料的语言和度量单位注明都作了明细的规定。以上这些都对我国 产品出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欧美国家频繁发起的纺织品 壁垒,由于技术壁垒本身的突发性和不透明性,市场主体-企业缺 乏应对能力。中国要从源头有效解决出口受阻,需要政府、行业和 企业共同努力。(一)加强对我国企业出口壁垒研究,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政府要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完整的预警系统,定期收集、实时监控壁 垒信息,综合评价、

11、定性分析后,为行业和企业提供详实、科学的 预警评析和宏观导向。行业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组织行业内和 相关行业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加快新技 术推介,举办境内境外学术论坛活动。(二)立足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突破 口现代纺织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出功能型、高附加值的纺织产品, 企业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产学研联手加大有 毒物质的替代产品研发。四川丝绸进出口集团和四川大学联合开发 的桑皮纤维系列混纺纱线技术,是利用废弃桑树枝(皮)资源,通 过科学方法开发出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纯天然桑皮纤维纱线及制品, 不仅提升了传统纺织丝绸领域的产品质量,冲破了国际

12、纺织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重要的是为国内纺织服装业创新提供了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开发质量高、成本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绿色环保纺织产品,以保证我国纺织业出口可持续发展。(三)加强国内技术法规建设,建全标准体系认证机制,主 动与国际规则接轨我国应加强新材料标准、新材料的产品质量指标、 生态纺织品标准等的研究制定工作,开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 测方法、可降解性产品试验方法研究,形成相关检测、控制和评价 标准;结合纺织业未来“十一五” 科技攻关方向,研究和制定功能性 纺织产品配套的试验方法及其功能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加强环保、 节能、节水印染新技术配套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开展 ISO 和生态 标准体系的推广和认证,进一步提高纺织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 先进标准的比率。在丝绸、亚麻、羊绒等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和优 势资源方面,提出国际标准工作项目,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 化。参考文献:1黄崇芬,纺织品技术规则与国际贸易,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2柴海涛,2006 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63 TheProtocolonChina,sAccessiontotheWTO ,ShanghaiPeople,sPr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