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大变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985502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卫生大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疗卫生大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疗卫生大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疗卫生大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疗卫生大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大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卫生大变迁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期盼的莫过于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60年,中国的 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的巨大进步,已让人受益。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 展中国家前列。从缺医少药的岁月,到现在全国已拥有一批环境幽美、设施先进、 科室齐全、技术精湛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看病难、医疗条件差、就 医环境不好这些在过去谈起来让我们唉声叹气的难题,正在渐行渐远。标准化村卫 生所的不断增多,基本医疗设备配置的日益齐备,农村新农合的全面推广

2、,使农家 人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今年,我市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7%以上,提高报销比例 10个百分点,提高封顶线至5万元,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条件趋于成熟。 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看病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阶段,医疗也处于一个较为落后 的状态。医院少、医生少,与中国人口众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巨大矛盾。 建国初期,药品依然不多,都是按计划分配。医疗条件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就是看 病难、治病难、突发事件的解决难。那个时候,因得了肺炎、哮喘而辞世的人很常 见,而且那时候得人们健康意识也不行,头疼、感冒,甚至生小孩的人很少去医院, 除非是病的重了,治不了了,才不得不往区级、市

3、级的大医院转,看病难,看不上 病是常有的事情。 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走天下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 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 的农村医疗人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 物。出诊的时候就挎个小药箱。箱子里无非就是针筒、针头、体温计,还有一些青 霉素、链霉素、甘草片、氨茶碱等最简单的药品,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了。“赤脚医 生”队伍是为弥补医务人员紧张的问题而在各村组建的,为群众提供简单的卫生防 疫宣传和医疗服务。 八、九十年代:医疗条件飞速变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家的各方面实力都开始迅猛发展,硬件设 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益显现出来。七十年代

4、末期,由于制药厂的大批建立,药物 供应不再紧张,伴随药品发展的,还有就是医疗设备和硬件设施了。第一次用上一 次性针头是在八十年代。从那以后,针头反复消毒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 返了。 1985年初,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 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赤脚医生” 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85年,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卫生事业基本思路是:鼓励多渠道办医;实行放权、让利、搞活,鼓励创收和发展;改革收费制度。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我国办 医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办医的 新格局。通过“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和分配制度改革”,调

5、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 性,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1996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确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奋斗目标、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先发展基本卫生服务;强调从 国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 药工作,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强调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社会力量为 补充;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1997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我国卫生事

6、业的性质是 社会公益事业,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强调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人民健康保障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998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在全国稳步 推进。 走进新世纪:医疗保障日趋完善 现如今,社区卫生服务站、地区民营医院都为居民们创造了良好的医疗条件。 医疗保险和各种福利政策更为我们增加了经济保障。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 去的医院。不仅是大型综合医院,现在专科治疗的医院也是层出不穷,骨科、糖尿 病、妇科等各类医院让我们有了更加广阔和专业的选择空间。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

7、生工作的决定,提 出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大战略部署。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国家累计投入276亿元,基 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防治传染 病流行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国务院还批准实施农村卫 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家投资217亿元,改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条 件。大力组织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国务院制定颁 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从2003年开

8、始,国家 组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愿参加,重在解决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建设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6月,国务院决 定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 见稿)已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改革方案紧紧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突出公益性质,强调政府为主,坚持 公平效率统一,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努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007年下半年,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为城市非就业居民建

9、立基 本医疗保障制度。商业健康保险也有了较快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 改革开放30年,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08年的73岁;婴儿 死亡率由1981年的34.7下降到2007年的15.3,下降了56%;孕产妇死亡率由 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07年的36.6/10万,下降了60%。上述国民健康指 标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际社会对此 给予了高度评价。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加强,使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对艾滋病人实行

10、了“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 疗覆盖全国1238个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全国。对结核病人实施 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以综合预防和 免费救治为重点的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覆盖全国448个疫区县,已有76.3%的县达到 传播控制或阻断标准。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氟中毒等病区不 断缩小,发病患者显著减少。免费免疫规划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2007年,国务 院决定将国家实施免疫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预防保健能力显著增强。我 国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 年无报告病例,

11、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78年的2365/10万下降到2007年的 272/10万,死亡率由4.85/10万下降到0.99/10万。我国先后夺取了抗击非典和防 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胜利,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 定。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个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有 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又有多家药房和民办医院,居民们再也不 用走大老远的路去医院看病。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5万个,村卫生室 61.4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医院床位总数370.1万张, 比1

12、978年增长了81%;全国医疗卫生人员57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84%。卫生服 务能力明显增强,患者就诊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1978 年的10.1亿增长到2007年的28.4亿,住院人数由1907万增长到9827万。 医学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工程中 心。两院院士和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人才辛勤工作在人民群众健康事业 的第一线,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60年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种先进检查仪器在稍大的医院已经普及,医疗技术发生天翻地覆 的变化,为国民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 200

13、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1.8亿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已经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有4291万城镇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 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县(市、区),有8.15亿农民参加。全国已有100家保险公司为 居民提供商业健康保险,2007年保费收入达384亿元。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为城乡 居民化解医疗风险提供了安全屏障。 保障基本药物供应 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高于同期GDP增长。药品品 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国际市场不断开拓。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390 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40倍。中成药已有9000多个品种、40多种剂型,年出口

14、 额超过10亿美元。 卫生法制逐步完善 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法、母婴保健法等 10部卫生法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37部卫生 行政法规和处方管理办法等180余件部门规章,组织制定(修订)了1800余项 卫生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卫生法制体系。全国有98.3%的市(地)和96%的县(区)建 立了卫生监督机构,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切实维护了 公众健康权益。 疾病的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持续增加投入,大力改造既有卫生防疫体系,同时开展数千个新的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 疗救治体系和

15、卫生医疗监督体系,健全了疾病监测网络和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机制。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家明确了艾滋病、结核病、 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和具体政策措施,对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 建立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机制等,严密防控可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生 传染病性疾病,将免费免疫病种扩大到15个,尽最大努力减少可防可控疾病的发 生和流行,健全了妇幼保健体系,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可以 说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卫生体系 逐步健全。 60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 “赤脚医生” 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医护专业人员,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 低矮的老建筑到花园式、宾馆式医院,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医疗手段,都发生了跨 越性的变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健康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高度重视,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有关部门 努力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