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說命上》校補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楊蒙生 新公佈的《清華簡藏戰國竹簡(叁) 》中,收有《說命》三篇,其內容多不 見於傳世古籍,極具研究價值本文嘗試在整理報告的基礎上,分章節對其中 的《說命上》篇進行校讀、補充,希望有所發明,並就教於方家 說明:文中釋文觀點均出自《清華簡藏戰國竹簡(叁) 》 ,為行文方便,不 復出注 1 一、因夢索説 隹(惟) ( 殷)王 賜敚( 說) 于天, 甬(用)爲 (失) (仲)史 (使)人王命氒(厥)百攻(工)向(像) ,以貨旬( 徇) 求敚( 說) 于邑 人 隹(惟) (弼)人 【一】 (得)敚( 說) 于尃(傅) (巖) 這段文字簡述殷王武丁得傅説于天,通過畫像尋求,最終得之于傅嚴此 與傳世《説命上》所記“王……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 像,俾以形旁求于天下”相合 A、隹(惟) ( 殷)王 賜敚( 說) 于天, 甬(用)爲 (失) (仲)史 (使)人 甬,疑讀為“用” 甬,从用得聲,自得相通 史,釋文隸定作“ ” 蒙按,字形作 ,即“史”字,古文字習見,可 直接隸定釋文讀為“使” ,是 “用為失仲使人” ,意為:天賜殷王武丁傅説,把他用作失仲的勞役之人。
二、迎見傅説 氒(厥)卑(俾) (繃)弓,紳(引) (關)辟矢敚(說)方 (築) (城) ,縢 (降,躬) (庸)力氒(厥)敚(說)之 (狀) , (鵑,腕) 【二】 (嶞)女(如) (惟,椎) 此段文字先敘述殷王武丁在覓得傅説所在之後,親自(或派人)動身前去 1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 》 ,中西書局 2013 年 1 月迎接時的裝束:束弓、庳矢,以迎傅説,儀式莊重進而描寫傅説的狀貌,雄 武有力 B、敚(說)方 (築) (城) ,縢 (降,躬) (庸)力 (降) ,釋文讀為“躬” ,訓“身也” ,是 出土材料中, “降”字可讀為“窮” ,而“窮”諧“躬”聲,如燕國不降矛 銘文中的“降”可讀為“窮”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根(艮)六四:“根其 竆(从宀) ” “ ”即“窮”字,讀為“躬” ,則“降”字亦可讀為“躬” 1 ,釋文讀為“庸” ,是 C、氒(厥)敚(說)之 (狀) , (鵑,腕) 【 二】 (嶞)女(如) (惟,椎) 鵑,字形作 ,其右方“肙”旁顯从“卜”作,可嚴格隸定作“ ” 楚 文字中多有加“卜”形作羨畫的,何琳儀先生將之視為戰國文字繁化的“增繁 無義偏旁” , 2 是。
惟,字形作 ,可嚴格隸定作“ ” 釋文將“ (鵑) ”讀為“腕” ,將“ (惟) ”讀為“椎” ,似以為腕、椎 對言成文 “肩”字形體作 ,註(一一)云:“肩字字形參見清華簡《周公之琴 舞》第三簡 《荀子·非相》:‘傅説之狀,身如植鰭’ ,可與此參看 ” 蒙按, 《周公之琴舞》第三簡之“肩”作 ,亦加羨畫“卜”形辭例為 “ (弼)寺(持)亓(其)又(有)肩” ,訓為輔弼持護,有其擔當,文從字 順這也可以證明,我們此前釋齊陶文“左宮 ” (《古陶文彙編》4.57)中之 “ ”字為“肩”的觀點是正確的 3 不難發現,齊陶 字就是清華簡 字 翻轉之後的形體 相比之下, 字右下从土、从月形,與《周公之琴舞》的“肩”字明顯 1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 ,中華書局 2008 年 2 月,第 486-487 頁 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213、215-216、219-220 頁 3詳見拙作:《“ ( ) ”字假說——兼談幾個與“瞿”相關的字》 ,待刊古文字中,月、肉二旁形近易訛,如望山 2 號墓第二號簡上的“ (肙) ” 字作 、石鼓文中的“䏏”字作 ,它們所从的肉旁均與月旁無異。
如此, 簡文此字右側底部所从或是肉旁,字形整體或可分析為从戶、 省聲,隸定作 “ ” 我們知道, “ ”是“隋”的聲符, “隋”是“嶞”的聲符,那麼,从 “ ”省聲的“ ”字自可讀為“嶞” 《詩·周頌·般》:“陟其高山,墮山 喬嶽 ”毛傳:“高山,四嶽也嶞山,山之嶞嶞,小者也 ” “ (惟) ” ,釋文讀為“椎” ,可從 這句話是形容傅説雄武,肌肉結實 綜觀前文, “敚(說)方 (築) (城) ,縢 (降) (庸)力”句與 下文“氒(厥)敚(說)之 (狀) , (鵑,腕) 【二】 (嶞)女(如) (惟,椎) ”當分屬兩句 四、君臣訊對 王廼 (訊)敚(說)曰:“帝殹(抑)尔以畀 (余) ,殹(抑)非? ”敚(說)廼曰:“隹(惟)帝以余畀尔 (尔,尔) (左)執朕 (袂) , 尔右【三】 (稽首) ”王曰:“旦(亶)肰(然) ” 此段言武丁找到傅説後,訊問他是否就是上天賜給自己的賢臣的對話 D、 “帝殹(抑)尔以畀 (余) ,殹(抑)非?” 殹,秦漢文字中多用為“也” 如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 法·道法》云:“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殹 ”殹即讀為也釋文此處 讀為“抑” ,借為選擇連詞,是。
畀,本義是本像一種扁形長闊的矢鏃,後來假借為付與意, 1 簡文即用此意 袂,衣袖字形原作 ,可隸定作“ ” E、王曰:“旦(亶)肰(然) ” 釋文此處斷句在下文的前一個“失仲”後面,即將下文“天廼命敚(說) 1裘錫圭:《“畀”字補釋》 , 《古文字論集》 ,中華書局 1992 年 8 月,第 92-93 頁伐 (失仲) ”一句視為殷王所言內容 蒙按,簡文此處是說,在向傅説訊問并得到確信之後,殷王武丁“旦(亶) 肰(然) ”而安 “旦(亶)肰(然) ”當即《詩·小雅·棠棣》 “亶其然乎”的 省言,意同“信然” ,表贊同以此為標誌,君臣二人對話到此結束後文言 “天廼命敚(說)伐 (失仲失仲)……”乃另述他事,與“旦(亶) 肰(然) ”並無必然關聯,二句當分 五、失仲違天 天廼命敚(說)伐 (失仲失仲)是(氏)生子,生二戊(牡) 豕 (失) (仲)卜曰:“我亓(其)殺之?” “我亓(其) 【四】巳(祀) ,勿 殺 (勿殺?”勿殺)是吉 (失) (仲) (違)卜,乃殺一豕 此段文字先說殷王武丁派傅説去討伐失仲,替天行道;然後追述失仲生豕 子,及其違卜事,敘事情節完整、細膩其中所記卜辭內容與殷墟所見卜辭相 合,尤其值得注意。
F、天廼命敚(說)伐 (失仲失仲)是(氏)生子,生二戊(牡) 豕 是,讀為“氏” 失仲是,即失仲氏古文字中的“是”多可讀為“氏” , 如上博簡《容成氏》 “倉頡是”即“倉頡氏”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 “安 陵是” , 《戰國策·魏策三》作“安陵氏” 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 “有戶是” , 《史記·夏本紀》作“有戶氏” 1 簡文“子”與“牡豕”對言,因有豕心,故言“二豕” 注(一六)指出, 此條可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之“封豕”參看,是 G、 (失) (仲)卜曰:“我亓(其)殺之?” “我亓(其) 【四】巳(祀) , 勿 殺 (勿殺 ”勿殺)是吉 (失) (仲) (違)卜,乃殺一豕 簡文“我亓(其)殺之” 、 “我亓(其) 【四】巳,勿殺”兩句乃失仲殺子前 占卜所用命辭, “勿殺是吉”則是占辭命辭正反對貞,卜辭習見如《甲骨文 合集》30757: 甲子卜, 貞:王異其田,亡巛(災) 1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 ,中華書局 2008 年 2 月,第 59-60 頁甲子卜, 貞:王勿已田 命辭既是正反對貞,前後自當獨立成句,占辭亦然如此,簡文卜辭部份可斷 句為: (失) (仲)卜曰:“我亓(其)殺之。
” “我亓(其) 【四】巳,勿 殺 (勿殺 ”勿殺)是吉 其中“巳”字,疑讀為“祀” ,訓為祭祀祀諧巳聲,自得相通我,失仲 自謂 “我其祀,勿殺 ”意為失仲以豕子奉祀此說或可與下文“赦俘之戎” 事中“一豕”的表現遙相呼應 簡文又云: (失) (仲) (違)卜,乃殺一豕 古人占卜,乞求上帝神明決斷失仲違卜,即是違反天意此句當是交代 傅説圍伐失仲之原因 六、赦俘之戎 敚(說)于 (圍)伐 (失) (仲) ,一豕乃 (旋)保以 (逝) , 廼 (踐) 邑【五】人皆從,一豕 (馳) (仲)之自行,是爲赤(赦) (俘)之戎 此段敘述“赤(赦) (俘)之戎”的具體經過,較有史料價值 “廼 (踐) ”之後, “邑人皆從,一豕 (馳) (仲)之自行” 前句 為因,後句屬果,可分別成句 于,注(一九)訓為“往也” ,是 《殷周金文集成》2739 號 方鼎銘文有 “周公于征伐東夷豐伯薄姑” 【引按,注(一九)引文脫“征”字】 ,可證 對比簡文的“于 (圍)伐”和鼎銘的“于征伐” ,我們懷疑前者是一種與 普通征伐有別的討伐方式這一點,文獻中有很好的例證 杜預《春秋左傳正義》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三十四“襄公十九年” “公至自伐齊”條: ○正義曰:往年圍齊,今以伐致, 《傳》旣不説,杜亦不解。
《公羊傳》曰:“此 同圍齊也,何以致伐?未圍齊也宋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曷爲抑齊?爲 其亟伐 ”其意言往年同圍齊者,實非圍齊,故以伐致案《傳》 “攻平隂,齊侯塹防 門而守之” ,則是兵實圍齊,不得如《公羊》説也賈逵云:“圍齊而致伐,以策伐勳 也 ”伐者,加兵之名,圍則伐内之别,圍、伐終是一事,不得各有其勳,何言策伐勳也?但圍是伐内之别此言“至自伐齊’ ,僖二十九年言“至自圍許” ,史異辭,無義 例 范寧《春秋榖梁傳》隱公第一“宋人伐鄭圍長葛”條: (四年)宋人伐鄭,圍長葛 (長葛,鄭邑圍,例時 )伐國不言圍邑, (據莊二 年,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不言圍也伐國不言圍邑,書其重也 )此其言圍,何也? 乆之也 (宋以此冬圍之,至六年冬乃取之古者師岀不踰時,重民之命,愛民之則, 乃暴師經年,僅而後克,無仁隱之心而有貪利之行,故圍伐兼舉以明之 ) 如此可知, “圍”是伐的一種,二者“終是一事 ” 在圍伐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一豕乃 (旋)保以 (逝)……一豕 (馳) (仲)之自行 簡文是說,傅説圍伐失仲時,其一子“不戰而退守” (注二〇) ,一子“隨之” (注二一) 以此處簡文的表達看,失仲的兩個兒子都在,但是上文卻說 “ (失) (仲) (違)卜,乃殺一豕” ,明顯不合。
其中原因,待考 仲之,疑為失仲之字古人名、字關係密切,其意或相反,或相因簡文 “失仲”字“仲之” ,當是相因關係 ,釋文讀為“隨” 蒙按, ,即地字,疑讀為驅馳之馳古文字中, “ ”可讀為“施” ,如郭店楚簡《五行》見 48-49 :“大 者(諸)其人,天也 ” ,馬王堆帛書本《五行》作“施” 1 施、馳並諧也聲,自得相通如此, “ ”可讀為馳 《說文》:“馳,大驅也从馬、也聲 ” “驅,馬馳也,从馬、 區聲 ” “一豕 (仲)之自行”意即“一豕自行馳奔仲之” 赤(赦) (俘)之戎 赤,赦字聲符,自可讀為“赦” 赦俘,當指圍 伐之後,未對失仲之民及敗北者趕盡殺絕,俘而赦之,故稱 七、用命前後 亓(其)隹(惟)敚(說)邑,才(在)北 (海)之州,是隹(惟)員 (圜)土敚(說) 【六】逨(來) ,自從事于 (殷) ,王甬(用) ,命敚(說) 爲公 【七】 1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 ,中華書局 2008 年 2 月,第 559 頁北 之州 ,釋文隸定作“ ” ,讀為“海” 蒙按,此字原从田作,即田畝字,可嚴格隸定作“ ” 斷句方面,我們以為, “敚(說) 【六】逨(來)自從事于 (殷)王甬 (用)命敚(說)爲公”一段,亦可斷為“敚(說) 【六】逨(來) ,自從事于 (殷) ,王甬(用) ,命敚(說)爲公。
”意為:傅説來侍奉殷王,為其所用, 任命為公 附錄:《說命上》釋文校讀版 尃(傅)敚( 說) 之命【簡七背】 隹(惟) ( 殷)王 賜敚( 說) 于天, 甬(用)爲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