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郫县豆瓣博物馆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0MB
约6页
文档ID:34963741
郫县豆瓣博物馆_第1页
1/6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系列--------“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博物馆的建立形式研究[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 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 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 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由 此可以看出研究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十分必要.本文结合 “川菜之魂”的郫县豆工艺流程和其相关的环境形式研究,对“以厂成市场、以厂成街区、 以厂成博物馆”的建立形式提出相关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概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民族民间文化,是 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环境下的一定人类族群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 方式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人民大众祖祖辈辈长期传续下来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追求,虽然在文化领域里它属于非物质的下层文化,但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因此,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 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志书” ,到新世纪 初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我国昆曲、古琴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到即将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 国政府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不仅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放在了重 要的位置,而且逐渐唤醒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2、“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意义 1、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有形的物 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 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 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 遗产活态流变的特性,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而 失去过多的文化记忆,就会妨碍我们了解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也可能同 时失去寄寓其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口头 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 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等,以精神性和智慧性的 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演变方式,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具 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建设一个城市在与其它城市的对比中显现出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被认同这种个 性,这是都市文化产生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活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城市的自 然、人文环璄和传统形成了城市的个性当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自然 环璄由于被日甚一日地改造而逐渐失去特色,人文环璄则在当代的文化传播背 景下走向同质化,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而在迅速消亡中同时城市中 的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一些建筑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 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 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导致历史地段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与大传 统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重要的差别就是它是“活的” ,即存在于人 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情感需要当中。

一个城市如果保留着比较丰富的民俗文 化,就意味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更多共享的活动、习惯和情趣,就较易形 成社会各文化群落之间的情感认同,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凝聚力在城市发展、 建设的进程中才能突出个性,保持活力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 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有吸引 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构成旅游 资源的因素不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中国,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 断增强,人文景观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占 的比例迅速上升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崛起,文化与经济的联 姻已经开始显现出特殊的社会效果大量经济活动被冠以文化的内涵,使其原 有的经济价值有了攀升的趋势于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旅游 文化、家居文化、商业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化、交通文化、环境文化、建 筑文化等等,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旅游文化的影响又最为广泛, 应用最为持久,效果最为显著可以说,旅游是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了物 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产业优势。

从经济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无疑具有巨大的前景和魅力而从人类文明 的角度认识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游客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 动以及舒适周到的服务,能够达到愉悦身心、调适情绪、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锻炼体魄、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 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综合素质提高, 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也可以 增强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一资源的重视与珍惜,并促使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 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由此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中,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一计治 国良策 3、“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环境形式 活化石保护方式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 这一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就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 如对京剧、昆曲等国粹艺术的保护就完整地保护了其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一些 地方艺术家用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词演奏地方古乐, 表演古传舞蹈,等也是遵循活化石的保护方式那些既无文化内涵又无严格的 传承规则,其历史纪录与沿革也是模糊不清的文化就谈不上“活化石”保护方 式。

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 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 博物馆式保护方式 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全面普查的 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实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资料库、数据库,把资料展示与实物展示集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 立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览馆等韩国为保护其茶道和韩服,设立了许多专门的 礼节教育馆,在传统工艺和技艺的保护方面也设立了专门的“传授馆” ,培养专 门人才并准许游人参观我国浙江省也建立了许多类似管所,集中展现优秀的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收藏、传承、研究、宣传民间艺术的中心 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 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 相关部 门可以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 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 学校教育传承方式 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教育部应鼓励各 地区编著介绍本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 相关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情感可以通过对一些 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学金,作为特长生选入艺术类院校等方法造就一大批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依赖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 它形成并依赖于特定的原生环境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 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 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作品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如淮 河流域的花鼓,安庆地方戏黄梅戏,陕北剪纸等等,仍可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 在一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 其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保护某一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 态元素有关文化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使其成为地方文 化遗产的一项代表作, 需要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 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旅游与开发方式 商品化、市场化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 积极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仅限于抢救、保护,有的还可以进行经济 开发,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要重视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 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 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 游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富 有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 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当前国内一些民族村,就是借 助旅游使一些民间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其他保护方式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各地区之间存在 很大差异,因此保护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 区的保护和开发方式 四、“郫县豆瓣博物馆“保护和传承环境规划与设计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产于成都市所辖 郫县境内,是四川省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很早就已 享誉神州内外博物馆的建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即是体现 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

郫县豆瓣博物馆以工厂为整体博物馆的建立形式,借助 市场的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使之走向市场化,即是一种 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一)郫县豆瓣简介 关于郫县豆瓣的起源,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 潮风起云涌,福建汀州永定县翠享村移民陈益兼,在入蜀的艰辛旅途中,随身 携带了一麻袋蚕豆充饥,但是由于路上连日阴雨,当他赶到郫县时,袋内的蚕 豆大部分已经霉变发酵了在移民初期的艰苦环境下,陈益兼不忍心将霉变的蚕豆扔掉,于是就把它们放在太阳下晾晒有一天,陈益兼很偶然地把晾晒的 蚕豆和着鲜辣椒一起吃,入口一嚼,竟觉鲜美无比,余味绵长于是就开始试 制“辣子豆瓣” ,不想竟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郫县豆瓣的规模化生产,当起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 ,陈益兼的后裔陈 逸仙在郫县开设“顺天号酱园” ,开始大批研制、生产和销售“辣子豆瓣” 咸 丰三年(公元1853年) ,陈氏后人陈守信又在郫县创立“益丰和酱园” ,后来并 入“顺天号酱园” ,使产品更加精良,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时,陈守信开始 尝试使用蚕豆和面粉混合发酵,并与盐渍辣椒混合的生产技艺,生产出了正宗 的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生产工艺的成熟期,在咸丰三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彭县 人弓靖明来到郫县开设“元丰源酱园” ,从而打破了“益丰和”独家经营郫县豆 瓣的局面,由于出现了有力的竞争对手,两家酱园在郫县豆瓣的生产中绞尽脑 汁,寻求技术创新和配料搭配,使郫县豆瓣的生产技艺和口感日臻完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