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4949021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总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六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 第23课 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建立 一、隋统一全国 1隋朝建立与统一 背景: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方贸易往来不断,民族交融进 一步深化。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 定都: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 2隋朝的经济政策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发展经济 3隋朝的政治创制 (1)三省六部制: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三者互相牵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袭。 (2)科举制: 诞生: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增

2、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605年) 选官标准:才能 影响: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正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有利 于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2、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目的:为了促进南北交通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时间:公元605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河。 2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积极影响 沟通了南北交通,维护了国家统治; 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至今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

3、运输的作用。 消极影响 为此工程而征调大量民夫,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 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隋唐更迭 1隋炀帝暴政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不仅连年大兴土木,而且调大军多次攻打高丽,动辄调发百 万人力,耗费了大量财富,也导致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隋末大起义与隋灭亡 原因:隋末,面对繁重的赋役,人民不堪忍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心怀不满 的官僚、贵族也纷纷起事。2 主力:其中瓦岗军渐成反隋起义军主力。 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李渊建唐 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

4、618年)李渊 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4.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 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 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刑法严酷;兵役、徭役繁重 为政刻薄,精于搜刮;骄奢淫逸、滥用 民力 对后朝影 响 汉承秦制;汉接受秦亡教训,休 养生息 唐承隋制,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都形成了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

5、、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都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修长城、隋开凿大运河; 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李世民继位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屡立战功。他于626年登上皇位,次 年(627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即唐太宗。 2唐太宗治国理念 爱惜民力。将君主与百姓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致 安之本,唯在得人”。 3唐太宗治国措施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唐太宗在位23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这一时 期的统治政策和治

6、国成效史称“贞观之治”。 二、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1经济发展 唐太宗去世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延续了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唐玄宗继位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次年(713年)改年号为开元。 3.唐玄宗统治与“开元盛世”3 (1)唐玄宗的统治: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任人唯贤,整顿吏治 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开元盛世”的表现 农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大量兴修,粮食总产量、全国耕地、人口数超过前代。出现 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非常发达,以丝织业和制瓷业发展迅速。 城市和商业:繁荣。长安城雄伟严整、人口众多,

7、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和同为一家” 1唐朝的疆域 唐代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众多,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 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受 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还被北方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的君长。 2唐朝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的关系 (1)唐对突厥地区的管理: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 (2)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册封回纥首领,曾3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建立了良好的 关系。 (3)唐朝与靺鞨的关系:东北的靺鞨人建立渤海国以后,也接受了

8、唐朝的册封,与唐朝长 期保持和好。 (4)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开元年间,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是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 原,建立政权,定都逻些。 (2)文成公主入藏: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入藏时,带去了许多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的书 籍,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蕃通婚增加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 好关系。 (3)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唐蕃 “和同为一家”。 (4)唐蕃结盟:9世纪初,吐蕃使者与唐会盟于长安,并刻成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屹立 在拉

9、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有好的历史见证。 二、西行与东渡 1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通发达。 2.遣唐使: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之对外交通发 达,新罗、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来唐,与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中外 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3.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的艰苦历程:公元627年(贞观初年),唐朝高僧玄奘,不畏艰险,沿着丝 路旧迹,穿越茫茫沙漠,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2)玄奘西行的贡献: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玄奘西行造就了中印古代 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鉴真东渡(1)历程:唐玄宗时期,

10、高僧鉴真应邀6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前5次均未成功。754 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时,鉴真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4 (2)贡献: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不仅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学以及 文学、绘画等传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1、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胡风盛行” 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 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2中西文化交流 在唐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许多外来宗教也随之传播。大多数唐 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建寺传教,使得唐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

11、元的特点, 也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妇女地位提高:唐代的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自由择偶、离婚、再嫁也可以与男 子一样骑马出游,参加打猎、打马球、射箭等活动。 2、五彩纷呈的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政治大一统,经济高度繁荣,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气开放。 国内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 以诗会友的文化氛围浓厚。 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2.唐朝的代表诗人诗仙李白 时期:盛唐时期。特点:歌颂国家的强盛、河山的壮美,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 充满奇特的想象,体现了盛唐高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圣”杜甫 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特点:杜甫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

12、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特点:杜诗沉郁雄浑、语言锤炼,达到很高的艺术 境界,被尊为“诗圣”。 “诗魔”白居易 时期:唐朝走向衰落时期。特点:白居易的诗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社会黑暗,表 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特点:白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深受大众欢迎。 3.唐诗的特点: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天宝政局 盛世的隐忧 (1)唐朝中央政治局势 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终日歌舞饮宴,任人唯亲, 先后把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2)唐朝边疆局势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

13、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 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2.安史之乱的过程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南渡黄河,攻下洛阳。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叛军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5 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757年,安禄山被 其子所杀;758年,史思明杀安禄山之子,并在范阳称帝。761年,史思明被其子所杀。 763年,史思明之子自杀,安史之乱平息。 3.安史之乱的影响 经济破坏:长达八年的战乱,使许多州县化为

14、废墟,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央掌 握的户口数由约900万户下降为约130万户。唐朝由盛而衰。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采取安抚政策,在边境和内地相继任命了更多的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在自己的辖域内拥兵自重,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采取安抚政策,在边境和内地相继任命了更多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 在自己的辖域内拥兵自重,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2.宦官专权唐后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把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藩镇节度使与宦官互 相勾结,争权敛财,这使得政治更加败坏,社会危机加剧。 3.黄巢起义(87

15、5884年)875年,黄巢在山东率众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并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曾告 慰老百姓说:“我们起兵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不像李家王朝不顾你们的死活,希望大 家今后安居乐业。”884年,黄巢的起义军在唐军各路人马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4.朱温灭唐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 十国时期。 3.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概况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是晚唐藩镇割据的发展,北方诸国 混战动乱,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同时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五代十国又是转向重新统一的过渡,后周的改革为结束分裂奠

16、定了基础。 2.五代十国的战乱与发展 3.后周世宗的改革 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使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七单元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社会变化 第28课 北宋的统治 1、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事件:陈桥兵变 定都:开封(东京) 2.中央集权的强化 (1).设法剥夺高级武将的军权,从地方军队里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 制(禁军驻防地点定期轮换,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在中央,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相专掌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 政,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各自的长官分别对皇帝负责 (3).在地方上,中央派文官任知府、知州,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并实施三年一换 的制度,防止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的财赋收入除留必要开 支外,其他全部运往都城,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国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