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4926917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四十而不惑( )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 ) (2)四十而不惑(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 (5)逝者如斯夫( ) (6)吾日三省吾身( ) 3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2、(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翻译句子 例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注意“三”表示多数, “焉”于此,意思是 “在其中” 。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点拨: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 基础知识达标探究点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2: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呢?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分析,要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也会有害。 ”此句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

3、思考的辩证关 系,告诉我们要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从“学”和“思”两方面分析。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 (2)不亦说乎 说:_ (3)吾日三省吾身 省:_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 (5)学而不思则罔 罔: _ (6)思而不学则殆 殆:_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 (9)逝者如斯夫 逝:_ (10)博学而笃志 笃: _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_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4、之者不如乐之者。_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_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4.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 问题三:背诵全文,积累成语。5.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1.看拼音写汉字。 曲gng( ) 四十而不hu( ) 学而不思则wng( ) 一dn( )食 博学而d( )志 思而不学则di ( ) 2课文默写。 (1)吾日三省吾身:_?_?传不习乎? (2)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择其善者而从之,_。 (4)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

5、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饭) B.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4.阅读15章,回答下面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思而不学则殆( ) (2)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五十而知天命 (3)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_ _ 当堂达标训练(4)从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 “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 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_,70岁称为_之年,八、九十

6、岁高龄 则称为_之年。 (5)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 )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诲女知之乎( ) 知之为知之( ) ( ) 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

7、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 教育思想?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 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后能力提升 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论语是_家经典之一,是_的记录。孔子,名 _,字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家,是_家 的创始人。 论语 、 大学 、 中庸和孟子并称_。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不亦说乎_ (2) 十有五_ 3.翻译下列句子。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8、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分析内容 例题1: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归类。 答案:本文的第一、四、五章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 和思要结合起来。第七、九、十二章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第七章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 “好之” “乐之” ,第九章讲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第十二则讲学习的重要性。既要广博地学 习,多思多问。 点拨: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探究点二: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2:谈

9、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答案:此句阐明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这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 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义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 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点拨:抓住关键词语“乐亦在其中”来理解。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2.第二五章各是从哪

10、一方面谈的? 3.第六章中,孔子称赞颜回,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是指什么精神? 4.第七章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强调了什么内容? 5.第八章孔子极力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6.分析912章,问题二: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7.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8.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1.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 语中的“_ ”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2) 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 则改,无则警。 ”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_,

11、_ 。 ” (3)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_,_。 (4) 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_,_。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C.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D.论语 、 大学 、 中庸和孟子并称“四书” 。 当堂达标训练3.下列对文中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