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912227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 广东卷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四)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 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 “邓丽君” 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 ,更为周杰伦 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 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 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 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 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 D品位

2、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 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 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 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2 - 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 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 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 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 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

3、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 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 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 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 请海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 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 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 穿凿附会。- 3 - 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 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往往以

4、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 B C 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 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 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 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 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 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 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 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

5、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 矣。向使刺谳 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 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 4 - 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 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 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 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 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 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 又何旌焉

6、?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 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 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 杀之”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 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 复仇,此推刃 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 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 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 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

7、为典, 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5 -【注】天后:武则天。刺谳:刺,探寻;谳,议罪。 推刃:往来项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 僭:僭越 C不愆于法 愆: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 从事:处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 王问:“何以知之? ” C我乃杀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 不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于昂建

8、议,先处死 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 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 “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 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 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6 - C作者认为,徐元庆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设法,不惜 生命报杀父之仇,既符合“礼”的要求,也表现出“孝”与 “义” ,并称赞他是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 D针对陈子昂“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作者明确界 定了“仇”的范围,把因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于澄清认识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1)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译文: (2)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译文: (3)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 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 有入格 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 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 时 ,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 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7 -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注分付:托付。格:格调。永丰坊:地名。飞 絮时:指入夏时节。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 。 (1)词的上阕,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垂柳”的? 答: _ _

10、(2)这首词借柳来喻人、抒怀,请分析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答: _ _ 四、名句名篇默写 _,洪渡捅起。 (曹操观沧海 ) 是处红衰翠减,_。 (柳永八声甘 州 ) _,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 登快阁 ) 郁郁澜底松,_。 (左 思咏史 ) 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 8 - 越明年,政通人和,_。 (范仲淹 岳阳楼记 ) 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 仁者不忧,_,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 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

11、连贯。 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 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 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 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 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 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 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9 -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 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 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 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 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

12、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 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 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 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 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 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 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 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 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 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 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

13、其中的 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 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 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 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 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 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10 -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 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 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 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 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 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 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 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 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 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 答: 2作者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