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在岩石上留下了原始绘画这说明图象符号对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绘画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绘画的技艺越来越高明,但对于客观世界始终无法到达逼真复制的程度1839 年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具有了一种新的手段,从此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当年法国伟大的画家安格尔(J.Ingles)在看到银版法摄影家的作品时,也不由地感叹:“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也不可能达到1895 年电影问世,使摄影术静止、瞬间的记录和再现发展为动态、连续的记录和再现摄影 150 多年的发展,电影 100 多年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第一节 摄影一、摄影术的发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1822 年,法国石版印刷工匠尼埃普斯(N.J.Niepce)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试验如何将暗箱中所得的影像保存下来。
1826 年,他将朱迪亚沥青(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溶化在拉芬特油中,把它涂在金属版上,然后放入暗箱,经过 8 个多小时的曝光,显影后终于成功地获得了第一张记录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但这项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829 年起,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达盖尔(L.Daguerre)开始与尼埃普斯合作,共同研究摄影术他们分处两地,各自进行试验,并互相函告结果但尼埃普斯于 1833 年病逝1837 年,达盖尔终于发明了完善的摄影方法达盖尔摄影术(又称“银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方法是一种显现在镀银铜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进行印放复制达盖尔认为,象这种发明的专利权,如果归个人私有,那么就永远不会造福社会,只有国家收购公布天下,才能靠众人的力量而立刻完成1839 年,法国政府买下了这一发明的专利权,8 月在法国科学院和美术学院的联合大会上,公开展示了达盖尔的光学照片8 月 19 日,法国政府正式公布了银版摄影法的详细内容,达盖尔本人发表了一本 79 页的说明书从此摄影术公诸于世,1839 年 8 月 19 日被定为摄影术诞生日银版法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照相方法,尽管这一方法当时只能用来拍摄静物(因为曝光时间需要 20—30 分钟),但还是很快便风靡了世界。
不论巴黎还是伦敦,许多人挤满了光学商店和药房,急于购买摄影机和感光板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技术、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流行玩艺几乎与达盖尔同时,英国人塔尔博特(F.Talbot)也发明了另一种摄影方法负正法(又称“卡罗摄影法”),即先拍出负片,再冲洗成正像照片他将碘化银涂在纸上,放在镜箱中感光后,再用药水加以显影得底片,然后再用氯化银纸印成正片但纸制底片不透明,所以效果并不理想1851 年,英国的阿彻尔(F.S.Archer)发明湿版术,人像摄影只要 2—20 秒,成为现代摄影的开端二、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照相机和底片是摄影的主要工具和材料150 余年来,照相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笨重到轻便、由低水平到高质量、由手控到自动、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由无附件到附件系列化的发展过程,目前已成为集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学等新技术于一身的精密仪器达盖尔摄影术问世之初,照相机还只是一个装有一只玻璃“眼睛”的木箱子,粗糙而笨重世界上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照相机是 1889 年由美国的伊斯曼(G.Eastman)推出的它是一个极简单的木箱,带有固定焦点式镜头,曝光速度只有一种,但 8 英尺以外的景物能照得很清楚,而且操作简便,任何人都可拿来拍照,这一特点后来成为著名的广告语“请按钮,可保证一切”。
1900 年,美国人布朗尼为柯达公司设计了一种使用编号为 117 胶卷的照相机,第二年又设计了使用编号为 120 胶卷的照相机,使摄影得到大普及1913 年,德国莱卡公司的奥斯卡.巴纳克(O.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使用 35 毫米胶卷的第一台 135 型照相机1929 年,德国罗莱公司的双镜头反光 120 相机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照相机工业随后照相机的光学和机械机构进一步完善如 1949 年美国发明变焦距镜头,1956 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部电眼测光照相机,1957 年出现哈萨勃莱特单镜头反光120 相机等等60 年代以来,135 相机大发展,并且进入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日本照相机工业崛起,推出日新月异的单镜头反光 135 相机1978 年全自动相机上市,它可自动对焦、自动输片、自动倒片、自动曝光80 年代普及的 135“傻瓜”相机,又添加了闪光灯、电子控制装置、液晶数字显示等,操作简单方便,并可得到出色的照片60 年代中期,美国宝丽来公司还推出了彩色一步成像照相机各种新式照相机的不断出现,更加拓宽了摄影应用的领域,特种摄影也相继问世目前,对于大至宇宙天体的宏观世界,小至原子细胞的微观世界,快至超高速运动的物体等等,照相机都可以拍摄下来。
在感光材料进展方面,1871 年,英国的马杜多斯发明了以明胶为涂料的溴化银乳剂,后来经过改良,制成由工厂生产和冲洗的底片1888 年,美国的卡布特与他人合作,制成以赛璐珞薄膜为片基的溴化银软片1889 年,美国柯达公司开始生产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胶卷同年,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也在柯达公司问世20 世纪 30 年代,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软片开始全面占领市场,感光度也逐渐提高1926 年,全色黑白片问世大约从 1938 年起,具有通用暗盒的 135 胶卷面世1936 年,出现彩色反转片1949 年,彩色底片正片法公布,美、日、欧洲各国率先进入彩色摄影时代至 70 年代技术更加成熟,有了水溶性及后来的油溶性彩色胶片、高温快速的Ⅱ型胶片、超高速的 VR、HR 等彩色胶片作为发展方向,今后还将出现自动调节反差、自动校正密度级数、大宽容度、大光谱范围等多信息容量的彩色胶片今天摄影底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碘化银乳剂和醋酸涤纶片基总之,卤化银体系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就是很惊人的,形成了各种黑白片、彩色片、红外片、红外彩色片、多光谱片、射线片、全息片、缩微片及制版片等。
在感光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美国的依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1884 年建立)、德国的阿克发公司(Agfa Co.1867 年建立)和日本的富士公司(1934 年建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高新技术条件下,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进展更是再接再厉1996 年 4 月,全球五大照相机公司(柯达、佳能、尼康、美能达及富士胶卷公司)合作开发的“先进照相系统(APS)”正式上市新系统采用一系列全新的照相机、胶卷以及相应的冲印设备和电子影像处理系统,形成了 35 毫米照相机诞生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新胶卷为 24 毫米,采用与录像带相同的聚酯片基,揉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冲洗技术,其特点是能在一卷胶卷上同时拍摄传统规格、广角规格和超长构图三种不同尺寸的照片,所有照片以缩小的形式印在一张有编号的相片上,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出要加印的照片电子影像处理系统也可使 APS 照片更容易转为电视和录像信号三、摄影的特性和社会功能19 世纪末,美国的柯达公司曾使用如下的广告语推销照相机:“只要你买一架柯达相机,就可以拍摄许多清晰美丽的照片,把你目睹眼见的生活史保存下来,其意义和价值必然一天天增高,数年以后回味无穷。
其实何止是当时,就是今天也莫不如此,因为买照相机的人们的目的并没有改变由此也不难看到,摄影的物质手段决定其自身具有形象性、纪实性、瞬间性的特性形象性一一摄影通常以照片为其最后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直观的可视形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图象符号远比文字符号容易解读,甚至给人以视觉冲击力z 纪实性一一摄影直接记录客观事物,即借助摄影器材把拍摄对象的自身形态逼真地记录下来它有着惊人的复制能力,迅速而准确,甚至能够将人的视觉来不及感受和反映的细节动态等如实记录下来瞬间性一一摄影具有瞬间静止的特点,拍摄的过程通常在一秒以下的极短时间内完成,一张照片只能摄取一个瞬间的形象,它只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的一个瞬间切片1996 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开始出版一套丛书《老照片》,计划每年出版四至五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一辑出版后立刻受到广泛欢迎,风行一时该辑《书末感言》中写道:“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有意思的是,回忆靠的是思维,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而用词语进行的回忆,却永远是形象的画面不过这种画面,除了回忆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见外,别人看不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
照相术使一段段历史定格,成为永恒而真实的瞬间反之,现在是用词语来阐释一幅幅老照片的时候了,那瞬间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似乎说也说不完照片本身是一种图象媒介,伴随它的发展显现出以下社会功能:传播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献功能摄影术问世不久,人们就开始用其记录重大新闻事件1842 年 5 月,德国汉堡发生一场大火后,摄影师比欧乌(Biow)和史特尔茨纳(Stelzner)所拍摄的火灾遗迹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照片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布雷迪(Brady)为首的 19 名摄影师组成的战地摄影队,几乎拍摄了这场战争的所有场面,被视为最早用新闻摄影手段报道战争150 年多来,摄影记者、专业摄影师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照相机记录着世界的一切变化,反映着人类的幸福和苦难一幅好的内容深刻的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甚至可以干预现实干预生活1972 年 6 月 8 日,美国摄影记者尼克·乌特在越南战场上拍摄了一幅令全世界震惊的照片,画面中央是一名不满 9 岁、浑身赤裸的小女孩正在惊恐地奔跑,身后是美军燃烧弹燃起的熊熊烈焰这幅照片成为美国侵越战争残酷现实的写照,因其强烈的写实性和视觉效果的冲击力 1973 年便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照片上的越南小女孩名叫潘太琴,虽然后来活了下来,但先后做了 17 次手术,身上被燃烧弹灼伤的伤疤比比皆是1995 年 10 月,已是中年妇人的潘太琴与摄影师尼克·乌特在纽约再度见面,她说:“那张照片改变了越战,也改变了我的一生”照片当时被世界各报刊广泛刊登,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军上尉约翰·普拉默从报纸上看到这幅照片时,知道正是自己当天驾驶武装直升机执行轰炸任务所为今天是弗吉尼亚州基督教卫理公会一名牧师的普拉默说:“那张照片对我来说非同寻常,它一直象幽灵一样徘徊在我的生活周围……,仿佛是吊在我脖子上的一块巨石……”普拉默在得知潘太琴还活在人世,决心向她当面忏悔1996 年 11 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侵越战争老兵纪念大会上,二人终于见面普拉默承认,每看一眼那张照片就令他心痛不已,是那张照片引领着自己找到潘太琴,又得到她的宽恕应该说,包括新闻照片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使美国民众看到了战争真相,使麻木的神经受到震动,对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起到了重要作用照片与大众传媒(主要是报纸、杂志)的结合,则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1880 年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从而解决了印刷品上刊登照片的问题同年 3 月 4 日,《纽约每日新闻》刊出了第一张见报的照片《山蒂镇风光》。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由于新闻摄影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如小巧的相机、快速感光片、闪光照明设备、照相制版术、术等)得到一步步实现,促成新闻摄影的真正兴起,于是刊载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信息的有力工具不仅报纸、刊物上照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各国相继出版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