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8914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ppt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废墟的召唤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 留 ”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分析本课 。 掌握作者的写

2、法 。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 你从哪读到的 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 行踪为写作顺序 ,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 召唤了什么? “ 废墟” 圆明园的景 “ 召唤” 改革,振兴 情融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

3、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本文创作于 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墟的召唤 景 主旨 景 主旨 1 3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背景与景 寂寥,荒凉) 含蓄的表达出 4 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滞” 景色的对比 直抒 景 主旨 11 19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变的色彩鲜艳,漫天的霞锦 号召全社会的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人。 最

4、后篇末点题,表明全文的主旨。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 1 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2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3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 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

5、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 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 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由阴 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第 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

6、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第 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 小结: 散文主要写自己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 ,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凝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即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 召唤 思考,思路清晰。 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