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同济大学建筑系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50KB
约8页
文档ID:34889388
同济大学建筑系_第1页
1/8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 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 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1986年以来发 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等四个系(院)组成的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 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 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国家级精 品课程 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5门 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 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 程专业本科生约 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 10%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120-130 名左右,博 士研究生 25-30 名左右 一、办学思想(Idea) 50 余年来,同济建筑教育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 标上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以现代建筑的理 性精神为灵魂,以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品格 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 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着力于培养基 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 来建筑师为主的,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 高级人才,并期待从中涌现出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和 新领域的开拓者。

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同济建筑教育形成了 结合国情、联系国际、应对社会的独特教学体系和 培养特色,并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在教学 和研究方针上,建筑系始终保持了以下三点:第一, 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和多元多样的人文 氛围;第二, 理性务实的专业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 精神;第三, 俯瞰世界的学科视野和面向未来的培养 方向 二、办学特色(Identity) 1、教学环境(Conditions)(1)中外联合教学近年来,建筑系已将中外建筑院系联合设计教学的模式从研究生扩大到了本科生开始实 行中外教师、学生互动,课目、学分互认的合 作方式,使建筑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 高 (2) 课外教学资源长期以来,院系组织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 专家、学者讲座、讲坛、论坛的数量一直呈上 升趋势,达到了平均每周三次以上,对教学计 划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大大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跨系教学平台2003 年以来,学院以建筑系新修订的低年级 教学计划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 和设计创意学院的相关课程系列,形成了跨 4 个系(院)、7 个专业的基础教学大平台和互 动教学机制。

(4) 教学服务设施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投入和努力,院系在教学新 大楼、图书馆、图档馆、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 等方面已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 2、师资队伍(Faculty)建筑系师资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建筑院系, 现有在编教师 125 名,其中教授、副教授 80 名, 具博士学位的教师 67 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 1 名,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 2 名拥有中国工 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 1 名,法国建筑科学 院外籍院士 1 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Hon. FAIA)3 名外聘博士生导师中,有国 内建筑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3 名 聘有贝聿铭、查尔斯.科里亚、安藤忠雄、理查 德.罗杰斯等国际建筑大师为名誉教授 3、新专业设置(New Program)二战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 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历 史建筑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影响也在迅速增 长,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此已形成广泛的国际性共识在美 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建 筑院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属建筑 学新兴的学科方向,并且与社会对这一领域的 职业化需求相适应。

我国作为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 古国,有必要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接轨,以满 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因 而 2003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济大学创立 了我国建筑院系中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本科专业本专业着重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 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 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 养和特殊保护专业技能的建筑师、专家和未来 的专业领导者培养计划汲取欧美的经验,使 学生一方面接受整体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 另一方面接受一定的保护工程特殊训练,以便 在毕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科研、设计和城市管 理等部门的特殊专业需求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 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 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 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 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 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 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 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 多科性大学。

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 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 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 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 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 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 与工程、外国语、文法、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 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 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 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 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09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78个,13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 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530多人, 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300多人。

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设有5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 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 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 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 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 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 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 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 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 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 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 东路,正在建设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 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 “211 工程 ” 和 “985 工程 ” 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88 年来,学校秉承 “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 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 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 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15 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 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 60 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22 个学院(含 60 个系)和 10 个研究院,拥有 14 个博士 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34 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19 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82 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 5 个一级学科和 9 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 38 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15 个博士后流动 站, 9 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 2383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 1322 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 55 %(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 1349 人,占 56.6 %;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为 1797 人,占 75.4 %学校共有两院院士 21 人(其中双 聘院士 12 人),国家 “973”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4 人,经推荐入围 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 ”6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1 人,国务 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人,列入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人选 12 人,列入教育部 “ 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66 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获得者 27 人, “ ” 特聘教授 12 人、讲座教授 9 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5 人;有 3 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在校生 37000 多人,其中本科生 20466 人,硕士生 14227 人(其中专业硕 士 5066 人),博士生 2352 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2000 余人,本研比 为 1.2:1 ;获第四、五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12 项,名列 全国高校前茅; 23 门课程入选全国 “ 精品课程 ” 。

2005 年年底,我校本科教学工 作水平以 “ 优秀 ” 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就 业率保持在 96% 以上 学校设有 140 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 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5 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2 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5 个,福建省重点实验 室、中心 6 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文科基地 20 个,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唯一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近五年有 6 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 2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厦门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 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高校前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 2007 和 2008 年均居全国高校 第八位, 2007 和 2008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别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和第三 位, 19 项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