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857551 上传时间:2018-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概念、相对静止的概念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3)运用:举例说明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辨析实例,说明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

2、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 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 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 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 对哲学上的物质概

3、念把握不深。第二个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法和讲授法。 学法:合作交流式、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 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 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新授过程】: 问题引入:“斗转星移,海陆

4、变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些说明了什么?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经典论述: A、“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开的)2 这两句话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

5、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举例说明:A、地球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包 括现在,地球也在不断得运动,离开运动,地球是不可能存在的。 B、人也是处于运动之中,从古猿进化到人就是一个运动过程,而且人作为一个个体也是不断运动的, 比如人会长高,变重,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等,这些都是运动,离开这些运动,人会不可能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这就是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活动探究】: 在第

6、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情。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 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过来。一看, 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 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3、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 【情景探究】: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

7、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 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 (它只看到了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 【情景探究】: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 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 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 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 没打他!县官只 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学生讨论探究) 【探究讨论】:运动和静

8、止有什么关系呢?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探究讨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怎样?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怎样? 刻舟求剑者的错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活动探究】: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3 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话分别说明什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 (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克拉底鲁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芝诺: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

9、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课堂小结】: 1、二个概念:运动、静止 2、二对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3、对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的正确理解: 承认运动。 承认物质在运动。 承认物质世界在绝对运动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4、反对错误的观点: 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否认物质在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观点。 【巩固练习】: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 D.永恒性 3思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

10、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 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4运动之所以离不开物质,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动力 B.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是运动的属性 5、下列符合唯物辩证运动观的(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A B. C . D . 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

11、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3、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4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对初学哲学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预习导 读提钢

12、,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 堂中的“析疑释疑” ,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 小组合作方式,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 ,引导他们收集典型事例制作课件,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 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也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控制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 “点拨”可以帮 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平等、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 “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