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4843158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精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9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mfontsize=“6“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评课稿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86铜山县柳新实验小学王锦玉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就我听桂花雨一课的粗浅感受,向大家作以汇 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 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 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 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 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

2、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 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 因此,项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 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 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9 繁琐的讲解。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他充分 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 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

3、 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 “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 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 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 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项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 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 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 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 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

4、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9 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 事半功倍。 ”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 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 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 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 从中找出重点的语句:桂花树不象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 拙拙的。.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 是迷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

5、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 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 、 “浸”等。在对“浸”字 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 、 “沉浸”的意 思,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 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 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 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 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9 “不仅作者喜爱桂花,就连古人也很喜欢桂花呢!”教师 出示古人描写桂

6、花的诗句:“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高一流。 ”诗句对桂花的形态、 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 行进一步的对照,既理解了诗意,又把作者对桂花与众不 同特点的喜爱之情体会的更深刻。这样再回头去读课文, 读的更加有味了。 2、课文三节第一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 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 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 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 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

7、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教师接 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 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 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 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9 1、 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 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 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 呀!”

8、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 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 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让学生读,再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 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 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 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 师:落下的桂花象什么? 生:象.象.象. 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 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

9、景“真像下雨” ,而且是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9 “好香的雨”? 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当时的情景。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 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 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 桂花的香 (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 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

10、生在 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 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 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 乐。教师更深一步问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三个“!”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9 学生再回到课文时,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 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 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

11、喊,一起读。 再让学生整段朗读,整体感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 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 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由读美而到 美读。 语文教材中集纳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名篇美文,要想让这些 文章打动孩子们的心,就须先打动教师自己的心,与作者 同悲同喜,这就靠教师感激昂得导读或使学生精神振奋; 或使学生悄然泪下。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 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 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 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

12、乡明”如出一辙。 “荨茱鲈 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9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 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 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 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感人 心者,莫善于情” (白居易语) 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以及5、6段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 其可贵的是,教者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 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 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 绪。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熏陶。项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9 字:桂花) 此问转载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