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大沧桑变迁史 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 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 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 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 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 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 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 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 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 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抗战胜利后由 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内战爆发后, 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 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 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 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 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 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 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 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 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 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 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 “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据1948年任东大主席的周克回忆,1980年的一个星期 天,他去“老同学合唱团”练歌,当负责人宣布东北大学有代表参 加时,全场三四百名“老同学”起立鼓掌欢迎他,当时他很难过, 一是东北大学只有他一人参加,二是解放前的许多院校都还存在, 惟有东大被解散了,有孤儿之感。
随着东大老校友之间联系的增多,类似周克这样有“孤儿之感”的 人也逐渐增多对母校的怀念,加之东大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的学校,无论是一二•九运动,还是西安事变,东大师生都发挥了先 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老校长张学良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突出 贡献和为此所付出的牺牲,更是令人永世难忘因此,几乎所有东 大老校友都认为应该恢复东大校名这一阶段,东大老校友们聚在 一起谈得最多的第一是建立校友会,第二就是恢复校名这件事了 辽宁及东北工学院是东大老校友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各地老校友的 积极呼吁下,1980年,时任东北工学院副院长的苏士权(是东大老 校友)向院长毕克祯和党委副书记郝屏奋汇报了恢复校名的意见 促使苏士权提出更改校名的另一个因素是,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时, 明明是国家重点大学的东北工学院常常引起别人误解,一些不了解 中国情况的国外大学,一听学院就以为是专科学校或研究所,结果 导致难以同国外的名牌大学接轨,影响学术交流与合作苏士权的 建议提出后,学院经研究,决定先向辽宁省委请示、汇报郝屏奋、 苏士权随后向中共辽宁省委提出了恢复东大校名的建议当时,省 委书记李荒(也是东大老校友)认为,用东北大学名字事关三省, 得请示中央决定。
他让郝、苏二人先同省文教部长卫之商议卫之 认为,东工改名,需冶金部同意才行东工缺文法学院,也可商议 和辽宁大学合并改为东北大学这首先应向东工党委提出建议,再由东工党委逐级上报 1981年7月25日,东北工学院副院长刘致 信、苏士权和关绍宗教授(均为东大老校友)三人致信东工党委, 建议把东工改为东大,并提出领导体制、专业设置基本不变,只是 换个校牌,希望党委能把建议转给冶金部、教育部和中共中央统战 部 恢复校名工作受阻 1981年8月末,苏士权带着东工党委给冶金部和教育部关于东工复 名为东大的报告,前往北京汇报 据苏士权回忆,当时冶金部表示同意,教育部有关司长提出需蒋南 翔部长外出回来后,部党组讨论才能决定这位司长说,最近有些 大学提出恢复旧校名,部里一个也没同意 从这时算起,教育部(国家教委)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对恢复东大 校名一事一直没有松口据原东北工学院副院长杨佩祯回忆,国家 教委一位副司长后来提到教委一直不同意的原因,一是怕攀比产生 连锁反应因为当时要求恢复老校名的学校很多,如天津大学要求 复名北洋大学,还有的要求恢复圣约翰大学,甚至有人提出在南京恢复中央大学,是哪个中央,就太复杂了。
二是认为学校建设主要 靠自身力量,东北工学院建校30多年,从哪方面说都比过去的东北 大学大得多,影响也很大,为什么非要恢复老名字呢? 到20世纪80年代末,学院改称为大学的越来越多,由于东北工学 院一直没改,并且一直坚持恢复东北大学校名,此时,国家教委领 导明确表示,如东工提出改名为东北工业大学或东北科技大学,国 家教委马上就能批准 东工在讨论这件事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如果要改校名就改为东 北大学,如国家不同意,就继续使用东北工学院这个名字,美国不 是还有麻省理工学院吗?不也成了世界著名学府?时任党委书记的 费寿林发表了两点总结性意见:第一,恢复东北大学是新老校友多 年奋斗的目标,也是张学良将军的愿望,复名对两岸统一有好处, 现在还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应继续争取;第二,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与更换一个其他校名意义是不大一样的,我们不该做让为复名奔走 呼吁的老校友伤心的事,只要张学良老校长还健在,我们就不放弃 复名要求 校友会功不可没 东大校友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1985年4月,东大北 京校友会首先正式成立,原铁道部部长郭维城(西安事变时任张学 良机要秘书)任会长会上通过了“致汉卿校长的信”和“关于恢 复东北大学的建议”及“致海外校友的一封信”。
复名建议在几经 斟酌之后,于1986年8月以郭维城等人的名义,上报给李鹏等国家 领导人,并抄报国家教委 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京东大老学长的特殊地位,有力地推 动了全国各地东大校友会的成立1986年9月18日,东大沈阳校 友会宣告成立,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东大校友会和东北工 学院校友会校友们通过各种途径一致呼吁: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值得一提的还有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1988年2月,台湾方面称 “张学良、孙立人两将军已完全恢复自由,行动不再受拘束”为 了邀请张学良老校长赴美访问,1927年考入东北大学、1966年被选 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已定居美国的著名科学家张捷迁先生 与1946年毕业于东大的李圣炎先生商议,应先成立一个社团,然后召开某个会议,请老校长参加他们决定仿效大陆东大校友会的办 法,成立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 1988年2月27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在华盛顿成立,张捷迁任 会长,李圣炎任秘书长,宁恩承(1931年3月-1933年3月任东北 大学秘书长、代校长,2002年逝世)任顾问张捷迁、宁恩承等在 美老校友此后与张学良建立了密切联系,为恢复东大校名立下了汗 马功劳,无人可以替代。
复名出现转机 从1980年开始的东大复名工作,到1991年前后出现了转机时任 东北工学院副院长的杨佩祯认为有几件事对复名起了重要作用:一 是在北京的东北大学校友会的老学长们几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 民、李鹏、杨尚昆、李铁映等写信,陈述东北大学复名的必要性 1991年4月26日,北京校友会召开东北大学建校68周年纪念会, 会议期间,郭维城找到杨佩祯和苏士权副院长,说中央领导(杨尚 昆)原则上同意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建议东北工学院立即做好复名 的各方面准备二是1991年张学良将军的祝寿会在美国召开学校领导委托美籍华人安岳泽汉教授将祝寿信及东北工学院的画册面呈 老校长当安岳博士将画册面呈给张学良将军,张将军看到画册有 他年轻时一身戎装的照片时,凝视了很长时间,周围人无不为之感 动,这为张学良后来同意在东工复名埋下了伏笔三是全国政协委 员闻邦椿、赖祖涵要求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提案,在当年6月8日 得到答复,过去国家教委对此都是一口回绝,这次在答复的函件中 提出恢复校名要经过论证7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马龙翔、梁志 德也得到同样内容的答复,说明国家教委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问题 上已有所松动四是8月份,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接见张学良的 侄女、张学森之女张闾蘅时,张闾蘅转达了张学良将军对恢复东北 大学校名的关心。
李铁映主任提出希望张将军能有个书画表示或题 一校名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已微见曙光 四所大学争要“东大”校名 在争取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过程中,共有四所院校提出要求辽宁 两所,即东北工学院和辽宁大学;吉林有两所,即吉林大学和东北 师范大学由于辽大和吉大与东北大学没有什么渊源联系,到复名 工作出现转机时,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校同时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即沈阳东北大学和长春东北大 学 据张捷迁回忆,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费寿林当时提出了减少复名阻 力的三点意见:(1)复名后学校院领导体制不变;(2)不提出要 求收回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园问题(现为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 区所在地);(3)东北工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是兄弟院校,在恢复 东北大学校名问题上要通力合作,第一位的争取复名成功至于究 竟是两所学校同时复名,还是由一所学校恢复,由中央(政府)来 定,我们两个兄弟院校之间不争 为什么后来只在东工恢复了校名?一是东工多年一直努力争取,二 是占了天时地利优势,因为东北大学当初是在沈阳创办的此外, 据杨佩祯回忆,张学良的侄女、张学森之女张闾蘅1991年在向国家 教委主任李铁映转达张学良将军对复名问题的关心时,也转达了张 学良希望在东北工学院基础上恢复东大校名的愿望。
从1992年11 月30日张学良题写“东北大学”而非“沈阳东北大学”和“长春东 北大学”看,张学良内心似乎也不希望恢复两个东北大学 恢复校名张学良欲语还休 张捷迁认为,张学良老校长恢复自由是东北大学复名的先决条件 1990年6月1日,台北为张学良庆祝90大寿,李登辉亲派“副总 统”李元簇前往赠送贺礼,宋美龄送去花篮祝寿,当时海内外人士 集中的看法是“这是为张学良平反”,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实际 上它是张学良恢复自由的里程碑 1991年1月,张捷迁携夫人赴台北拜访老校长,直接向他提询复名 之事张捷迁回忆道:“张老校长欲语又罢,始终不明确表态,而 送给我一纸他亲书的‘决志书’: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 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捷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张学良虽然希望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但他并不愿意乞求别人怜悯而恩赐个“复名”在张捷迁临别并告 知他要到大陆调研复名问题时,张学良又告诉他两点:一是到大陆 后可以找找杨尚昆和邓颖超两位;二是他不久要去美国探亲,但此 事切希保密可见张老校长在复名问题上心情是复杂的即不愿意亲自公开表态,以免造成“乞求”的印象,但又建议可以向国家主 席杨尚昆和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建言,以使复名成功。
1991年3月,张捷迁到达北京之后,得到东大北京校友会会长郭维 城的热情接待,二人商讨了复名事宜之后,郭维城就此事通过有 关渠道向国家主席杨尚昆作了汇报在京期间,张捷迁还把“决志 书”给郭维城看,郭维城随后在军内的一个刊物上发表了 张学良要回乡的消息缩短了复名进程 1991年3月,张学良夫妇在台湾当局的默许下,离台赴美国探亲访 问,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