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835078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二)(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二),连词,表并列;,又,还。,是非疑问语气;,呢,吗。,反问语气;,吗,呢。,揣测语气;,吧,呢。,感叹语气;,啊。,在动词、形容词、副词后补充音节,,地、者、然,前“乎”介词,表时间;,在。,后“乎”介词,表比较;,比。,表地点;,在,在中。,【解析】 依次是:才竟然你于是是,就是。,【答案】 C,【解析】 “其”的用法有四大类。一、副词,可表达反问()、祈使(“还是”,或“可要”)、推测或猜度(“恐怕”或“大概”,)等语气。二、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自己”();(2)第二人称代词,“你”;(3)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指“他”、“他们”(),代物,“它”、“它的”();(4

2、)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些”(),表近指,可译为“其中”()。三、语助词,不译()。四、连词,表假设,“如果”()。,【答案】 D,【解析】的“且”都用作连词,表递进或并列关系;的“且”都用作副词,有“姑且”、“将要”之义。,【答案】 A,【解析】 “若”的用法有三大类。一、代词:(1)代第二人称,“你”()、“你的”();(2)代近指的人或物,“这”、“如此”()。二、连词,“如果”(、)。三、动词,“像”、“比得上”(、)。,【答案】 B,【解析】 “所”的用法有三大类五种。一、助词:(1)与后面的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相关的人、事、物();(2)与前面的“为”

3、配合,构成被动句式,“被”();(3)先与后面的“以”连用,构成“所以”式,然后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相关的原因(、)、对象(“用来的人”)、方式(“用来的方式”)、途径(“用来的方法”)等。二、名词,表处所(、)。三、不确定数词,有“上下”、“左右”义。,【答案】 A,用法:介词;,替,给。,动词;,认为,以为,介词;,被。,语气词,表反问;,呢。,“为”有三大类用法。一、介词:(1)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目的、原因等,可译作“对”、“替”、“给”、“为了”、“因为”;(2)表示被动,“被”。二、语助词。三、动词。,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兼词,,相当于“于之”,从

4、这里。,代词,,相当于“之”,代老师。,语助词,,无义。,语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解析】 “也”用在句中表停顿(、),也可依据不同的语境,分别表达肯定()、祈使()、疑问(、)、反问()等语气;还可以与前面的“者”配合,表示判断()。,【答案】 A,文言句式,3.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兼词:“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一、判断句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少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中常用以下

5、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黄宗羲柳敬亭传)

6、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逍遥游),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鱼我所欲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7、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注意:是,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7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8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秦

8、,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例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C梁,吾仇也D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解析】 考查对判断句的掌握。A项是被动句,B、C、D三项都是判断句,分别用“乃”、“也”、“者,”表判断。,【答案】 A,例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A夫病者所见非鬼也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予本非文人画士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解析】 考查对否定判断句的掌握。A、C、D三项都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B项为陈述句。,【答案】 B,二、被动句式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

9、些表被动的介词作为标志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介词“受”、“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

10、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皆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介词“被”表被动。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

11、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 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不能容于远近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解析】 A、B、D三项都是在动同后用“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的格式;C项中“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答案】 C,【例2】 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欲子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苏秦)乃得富贵,以白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解析】 B项“见德”之“见”,表动作涉及的对象;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答

12、案】 B,【例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而君幸于赵王,【解析】 考查对被动句的掌握,A、C、D项均为被动句,分别用“受于”、“为所”、“于”表被动。B项是状语(“于管仲、乐毅”)后置句。,【答案】 B,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鸿门宴) 子何恃而往?(恃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史记项羽本纪)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

13、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岂为不穀?继先君之好)(左传齐桓公伐楚)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

14、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史记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例如】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句子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解析】 A.是主谓倒装,按现代汉语习惯,应为“汝之不惠甚矣”;B“不余欺”即“不

15、欺余”,是宾语前置;C“弗之怠”即“弗怠之”,是宾语前置;D“又谁敢怨”即“又敢怨谁”,是宾语前置。,【答案】 A,2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一说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有时“之”也可以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