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90723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北京的春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 北京的春节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 日。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 “俗白 ”的 风格 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 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 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 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购买年货 过小 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

2、团圆饭 守岁;初一男 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 放鞭炮 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 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 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 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 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 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 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 隆重和热闹

3、,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 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 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 豆 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 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 “打比方 ”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 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 岁。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 “除夕真热闹 ”。透过 “万不得已 ”“必定 ”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 “

4、吃团圆饭 ”,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 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 “守岁 ”。“守岁 ”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 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 的丰富内涵。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此处元宵如同南方 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 ”,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 逛 庙会,虽 “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 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 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 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 “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

5、文章 统筹内容 上的匠心独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 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 熄灭了;末 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 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 熄了,庙会也到 了最后一天,隆重 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 “美好快乐的日子 ” 竟然 “一眨眼 ”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 课文的首句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 “过年

6、 ”。腊月:农历十二月。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 用米 豆等谷物和枣 栗 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空竹:用竹木制作, 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也称 “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庙会:设在 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 元宵节 (又称灯节 )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 “汤圆 ”。截然不同:截 然,很分明的 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 除夕

7、夜的 “闹”与正月初一的 “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 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 教学目标 1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杂拌儿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走马灯 零七八碎 万象更 新 张灯结彩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 略写的好处。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 节的文章 诗词 童谣 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 可从学生

8、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 内容多,从腊 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 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 5 个 时间段来把握: 16 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7 自然段(除夕); 810 自然段(正月初一); 1112 自 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13 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 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 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 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 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

9、畅 脉 络清晰的特点。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 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 “必 须大扫除一次 ”“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 接着详细描述除夕 初一 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 “我不论 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

10、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 俗与白”。老舍 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 ,雅俗共赏,耐人寻 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 业展览会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 彩排 ”。教学 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 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 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 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 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 春节代表的亲情 乡情 祝愿 期盼, 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

11、传统。比如, “这些比 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 骆驼与骑者的 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 崇尚劳动 热 爱生活 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 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 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引用 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 “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饺子。 ”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 “粥是用各种米, 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

12、 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 “小型农业展览会 ”,说明粥的材 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 “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 “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栗”下面是 “木”而不是 “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 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 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 程中师生 生生互动完成。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本题宜 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

13、议结合, 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 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 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 “阅读链接 ”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 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 过年 ,“我 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天天打扫剩菜 ”,守岁 “困得低枝倒挂, 哪有胃口去吃 ”,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 除夕 , 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 什么不同之

14、处。 四 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 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 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 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 服饰 饮食 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 “民风民俗 ”, 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北

15、京的春节 ,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 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 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 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 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 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

16、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 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 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 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 束的时候。三 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 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 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在最后一段又写了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 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 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 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 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 儿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