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84278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农村体育概念界定,农村体育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村体育发 展现状、影响因素,农村体育人口的研究分析,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 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综述。关键词:中国;农村体育;人口;观念;综述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九亿多农民的体育状况必然关乎到全民健身事业前进的 步伐,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体育的发展,近十 多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在一定层面上农村体育也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尽人意。面对这一情况,旨在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做 更多的研究总结,希望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

2、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建议。 2我国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2.1农村体育的概念农村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 众体育三部分的总称,如董新光在国家体育总局社科课题的农村体育评价指 标体系的研究中,将他研究中的农村体育,界定为包括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的 县城、乡(镇) 、村;各个行业系统、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及其界 定的农村体育,是区域内的全部体育,是按照体育法规定的,农村体育包括 农村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农村体育是指农村群众体育,大多数的农村体育调查研究者倾向于这 个界定。 这样的研究就可以集中于明确的单一研究对象, 有利于明晰问

3、题,将研究 深入下去。如袁艺在农村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界定和探讨中,基本上指向大众 体育这一范畴。这种界定可以将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体育的诸多特色辨析出来, 构 成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取向与依据。那么我们通常研究的农村体育可以总结为两个共通点:农村体育“农村”的 范围包括县、镇、乡、村,小城镇亦在其列。农村体育的参与对象主要是农民。 2.2农村体育主要特点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2.3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体育 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体育区域间发展极不平

4、衡; 农村缺乏相应的体育管理组织;参与体育主体力量流失等 1-2 。我国农村体育 在总体上仍处于水平低、基础差、不平衡、投入少” 3 的状态。虽然总体上 我国农村发展比较滞后,但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也开始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农村体育初见成效,体育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体育组 织网络正在形成” 4 。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及人 的思想观念等4个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的体育观念意识淡薄是核 心影响因素。以经济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最为显著 5 。对策主要包括:强化 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体育发展与设施建设提供 经费保障 3 ;重

5、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 6-7 ;以小城 镇为重点推进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等 8 。 2.4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分析体育人口(狭义上)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 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自然也成为了农村体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受我国 农村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已成为客观事实。据 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55.11% 而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 9 。 2007年中国城 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 的标准(即

6、为我国目前常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 10 ,乡村居民为4.1%,城乡大。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农民的特点对农村体育人口的标准进行了界定,如张峰将1 周参加2-3次以上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以上者定为经常性 参加者(即狭义的体育人口);平均2周参加1-2次以上身体锻炼者定为参加者1 月参加1-2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即广义的体育人口) 11 。当然,此种 界定标准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都有待商榷,但至少是对传统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一 次修正,也为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研究做了铺垫。此外,还有对部分地 区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如张峰根据上述农村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得出陕西农民狭 义体育人口为6

7、.5% 11 ;湖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极低,男性 为18 ,女性为2 12 。 2.5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 中国当代史上,农村体育思想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新的起步阶段(1949一1956年):1949年9月,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了共同纲领,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 育” 。随后,朱德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现在我们 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的口号。1952年, 在中华 全国体育总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 体质”的光辉题词,这一语为新中国体育方针

8、的确立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础。 1956 年6月,国家体委和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议 明确提出了“体育为民服务”的全新的农村体育思想。第二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螺旋式发展阶段(1957一1965年):1958年,在“体 育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村体育思想呈现“泡沫状”,在这 种“泡沫”思想的指导下,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背倒而行,因 而导致盲目追求体育工作的短期阶段效益和目标,忽视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 立。如1958年提出在四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体育基本普及,5年内实现 每乡有2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辅导站、1个游泳池的标准;接

9、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难,致使国家体委放松了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指导,农村体育思想停滞; 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国家体委把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与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适应农村体育发展建 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模式。如倡导“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等原则、结合民兵训练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行业体操”模式的推广 等 16 。这一时期对农村体育思想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还在于:一是体育科研 工作的开展,包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各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机构的 创设以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和报告会的召开等;二是体育宜传工作的展开, 包括创办

10、对外宣传的中国体育期刊、发行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的体育报) 等。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为农村体育思想的演变、发展、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理论与实践源泉。第三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的扭曲发展阶段(1966一1976年):十年“文化大 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然而 恰在这段非常时期内,农村体育却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内亦有部分学者将这 种现象称之为畸形“兴盛” 17 。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社会相对稳定,大批思 想解放且受过学校教育的知识青年,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为实现中央下 达的“再教育”任务,农村的社(乡)队(村)为他们提供了体育活动场所,有思想 的知识青

11、年作为农民体育活动的骨干,他们激发了农民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增进 了农民对体育的认同感,促进了“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体育的“兴盛”;另一方 面,“四人帮”基于政治需要,在广大农村大搞形式主义体育建设,致使农村体育 披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外衣,形式主义、政治教条化思想充塞了农村体育思想, 使其扭曲变形。第四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徘徊阶段:改革开放前后,在邓小平提出的“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精辟理念指导下,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体育 发 展的尝试,如1978年国家体委在县体育工作调查会上,制定了关于做好县体育 工作的意见 、1982年国家体委与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及 1986年成立了

12、农民体育协会等,但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却依然非常薄弱,农村 公共体育文化事业起色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农 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体育思想主体结构断层。农村富有思想的中 青年一代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新时期体育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另一方面可能是 所谓的“拔根一代”缺乏新的体育思想造成的。 “拔根一代”是指农村社会转型 的过程中已丧失了优良传统,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社会寄托和依靠形式,在农村中 找不到方向感,对农村缺乏感情,实际上不愿意扎根于农村这块土地上而漂浮的 一代人 18 。他们缺乏对乡村宏伟蓝图规划的动力,在思想上安于现状、不思进 取,在体育的价值观上自然会产生偏差

13、,因而无法担负起创新农村体育思想的重 任。第五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勃兴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响应邓小平 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建设的号召,中国农民体协组织开展了“亿万 农民健身活动”,并建立了两年一届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活动。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做好农村体育工 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1995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指出“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 育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 ”这些文件的颁布,既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层

14、面上的指导。2003年,第 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群众性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也 应该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实现对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 其参与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是以人为本的思 想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中其内涵的真正体现。可见,农村体育发展的人本思想正 日益得以提倡。 2.6 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当人们发现体育由单一的生物功能向多元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 能等演变时,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

15、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对农村体育文 化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 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 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民的体育 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 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 结构,它所表达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农村体育文 化的特征有封闭性、边缘性、落后性 13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有:农 村体育文化基层组织管理和指导的作用比较薄弱;农村居民体育

16、文化意识薄弱, 参与的自主性缺失;农村体育文化投资、开发梁道少,资源匮乏;农村体育文化教 育功能弱化,无法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14 。针对上 述问题,有学者提出依托高校对“村官”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实现新农村体育 文化建设目标的开创性措施,是彻底解决“体育文化下乡进村扎不了根”的新尝 试、新举措 15 。3 总结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联 系不够紧密,缺乏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下的社会条件深入研究,多学科 理论视角渗透不足,理论色彩淡薄,致使某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 实效性受到影响。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质量不高。 今后,如何加快农村体育人口的发展提高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质量,将是农村体 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一直都是学界探讨和研究的热 点领域之一。研究成果相对丰富。此文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恕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农村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