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83758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菌群与肥胖文献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胖文献总结 一、 与肥胖相关 (1) 、806 例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膳食结构调查分析 1.临床资料:超重组 182 例、肥胖组 417 例、重度肥胖组 207 例。收集三日饮食的平均数 据,输入营养专家系统软件,选择多种物质的摄入量作为膳食结构的基本指标,在此基础 上计算能量摄入。各种能量供给物质的供能比。 2.统计方法:SPSS20.0 软件,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3.结果: 3.1 患病情况:城市中男性肥胖高于女性,农村中相反。45-60 岁的人群肥胖发病率最高 能量摄入情况:超重、肥胖、重度肥胖组平均每日摄入量: 2458.842kcal、2664.801kcal

2、、2975.674kcal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3.2 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的摄入情况 3.3 不同膳食营养素每日实际摄入与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比较:仅钙的摄 入量达到 RNI/AI 水平。 3.4 逐步回归分析:对 17 种膳食营养素的绝对摄入量采用逐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 B1 、维生素 B2 摄入量与 BMI 呈正相关,维生素 E、脂肪摄入量与 BMI 呈负相关。 (P 0.05) 讨论: 人体每日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这三大产能营养素在体 内的代谢。肥胖是一种营养

3、失衡的现象,即一些营养过剩,而另一些营养素缺乏,从而影 响整个身体的代谢过程。研究结构表明,能量摄入越高,超重及肥胖患者的 BMI 水平越高。 其原因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机体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过多的脂肪聚 集损害健康。碳水化合物摄入与 BMI 呈正相关,脂肪摄入量与 BMI 呈负相关。超重及肥胖 患者的平均脂肪供能比超过 RNI/AI,平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 RNI/AI,随着膳食脂肪供 能比降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升高,肥胖程度有所升高。过多的脂肪摄入不仅增加肥胖的 患病可能,还会增加血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等的水平,重度肥胖患者与超 重、肥胖患者相比,饱和脂肪酸

4、、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水平均较低, 这与肥胖患者脂肪供能比总体水平较低有关。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增加脂肪供能比,在减 重方面效果好。 (2) 、北京市学龄儿童肥胖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采用 BMI 和腰围身高比的分类标准相交叉,将儿童青少年肥胖分为非肥胖、一般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以研究不同肥胖类型对学龄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为筛 选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高危儿童的敏感指标,确定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 1. 研究对象:北京市居住 6 个月以上 2-18 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 抽样方法随机在 8 个城区中抽取 4 个、10 个郊区县中随机抽

5、取 3 个,再随机抽取所在 城区或郊区的幼儿园或学校 21281 名 2-18 名儿童青少年。抽取 3508 名学龄前儿童静 脉血,其中非肥胖 2054 名,肥胖 1454 名。 2.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测身高、体重计算 BMI、腰围、血压测 3 次。 3.1 肥胖定义和诊断标准:一般性肥胖:BMI 同年龄同性别组的第 95 百分位值 P 95 ,排 除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腰围身高比(WHtR)0.5 并排除一般性肥胖;复合型 肥胖:一般性肥胖合并中心性肥胖;非肥胖:既非一般性肥胖也非中心性肥胖。 3.2 血压诊断:SBP 和/ 或 DBP 大于及等于同年龄、同性别的 P

6、95 值。3.3 空腹血糖受损(IFG ):5.6mmol/L 者诊断为 IFG 。 3.4 血脂异常诊断:TC5.18mmol/L、LDL-C 3.37mmol/L、HDL- C1.04mmol/L、TG 1.70mmol/L ,不在此范围诊断为异常。 3.5 心血管因素 CVD:同时存在血脂异常、IFG、高血糖 3 种危险因素的个数。 4.统计学分析: 采用 ACCESS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逻辑纠错。 采用 SAS9.2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TG 指标呈偏态分布,经自然对数转化为正态后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年龄、性别、青春发育期后,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下代谢指标的不同; 采用 X

7、2 检验比较不同肥胖类型间 CVD 危险因素异常率; 采用 logistic 回归控制年龄、性别、青春发育期后,分析不同肥胖类型对 CVD 危险因素聚集 的风险预测。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 基本情况:不同肥胖类型组间年龄、性别、青春期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后述 分析中将年龄、性别和青春发育期作为影响因素控制。不同肥胖类型组间的 BMI 、WHtR 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5.2 不同肥胖类型组间各 CVD 危险因素水平比较:控制年龄、性别、青春发育期后 ,协方 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肥胖类型组间血压、FPG 和血脂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多

8、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肥胖类型从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到复合型肥胖 的变化,血压、FPG 、TG 、LDL-C 均有升高的趋势,HDL-C 呈逐渐降低趋势(P 0.001 ) ;TC 未发生明显变化。 5.3 肥胖类型对 CVD 危险因素聚集风险的预测: 单一 VCD 因素:趋势 X 2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肥胖类型从非肥胖到复合型肥胖的变化,血脂 异常、高血压患病率均逐渐升高;IFG 率未出现上升趋势。 中心性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组发生一种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非肥胖组的 1.54、2.51 倍。 肥胖组与一般性肥胖组间、中心性肥胖组与复合型肥胖组间血脂异常率的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 各

9、肥胖类型组间 IFG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一般性肥胖组和中心性肥胖组间高血压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种及以上 CVD 危险因素聚集: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显示,一般性肥胖组、中心性肥胖组、 复合型肥胖组发生 2 种及以上 CVD 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组的 3.32、2.21、7.42 倍;中心性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组发生 3 种及以上 CVD 危险因素的风险 分别是非肥胖组的 3.67、10.75 倍;一般性肥胖组发生 3 种及以上 CVD 危险因素的风险与 非肥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趋势 X 2 发现,随着肥胖类型从非肥胖到复合型肥 胖的变化,CVD 危险因素

10、的聚集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 001) 。 (3) 、河南省不同肥胖类型农村居民多代谢异常分析 体质指数 BMI 虽然和全身脂含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并不能准确反映体脂在全身的分 布情况,而腰围 WC 却能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在同等 BMI 下,中心性肥胖人群体脂 含量高于全身性肥胖人群,故中心性肥胖对我国人群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 1. 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样,农村社区 18 岁以上常住居民 1158 人。 1.2 调查内容: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人均收入等) ;人口测量指标(身高、 体质量、WC、脉搏、血压) ;实验室检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

11、H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 ; 1.3 调查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外周静脉血 1.4 诊断标准:中心性肥胖:WC90cm (男)/80cm(女) 全身性肥胖:BMI28kg/m 2 且排除中心性肥胖 复合型肥胖: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高血糖:Glu6.1mmol/L 高血压:SB140mmHg 和或 DB90mmHg 血脂异常:TC5.72mmol/L,TG1.58mmol/L,HDL0.9mmol/L(男)/1.04mmol/L(女), LDL3.6mmol/L,任何一个指标出现异常即认为是血脂异常。 1.5 质量控制:调查员均经过培训考核,然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流行

12、病学调查 1.6 统计学处理:EpiDate3.1 进行数据的录入,独立双录入进行一致性检查。采用 SPSS17.0 进行分析。男、女个指标均满足正态分布、方差齐,应用成组设计资料的 t 检验比较差异, 应用 X 2 检验比较多代谢异常与肥胖类型关联强度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 正常 509 人,全身性肥胖 44 人,中心性肥胖 121 人,复合型肥 胖 484 人,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多代谢异常各指标性别分布特征 调查对象的高血糖、高血压、高 TC、高 TG、低 HDL、高 LDL 的患病率分别为 2.3 不同肥胖类型多代谢异常检出情况及聚集性

13、分析 男性中血脂异常患肥胖的可能性大, 中心性肥胖组血脂异常患病率最高,复合型肥胖合并高血糖、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和合并高 血压、血脂异常均较高,合并 3 种代谢异常时全身性肥胖组的患病率较高。男性人群中, 合并 2 种代谢异常的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复合型肥胖的危险性是正常组的 4.15、2.73 和 4.67 倍,合并 3 种代谢异常的全身性肥胖与复合型肥胖的危险性是正常组的 16.28、10.91 倍。 女性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可能性大,复合型肥胖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 合并 3 种代谢异常的复合型肥胖组的危险性是正常组的 28.27 倍。 2.4 不同肥胖评价指标与多代谢异常

14、各指标间的关系 分别以各个代谢异常因子对 BMI 和 WC 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比较 BMI 和 WC 对多代谢异常因子的影响。从标准偏回归系数 看,WC 标准偏回归系数多 3.5 倍。 2.5 不同肥胖类型评价指标与各个因子的联系 当 WC 和 BMI 同时放入回归模型中,从标 准偏回归系数的 WC 比 BMI 作用大,表明中心性肥胖与代谢异常联系更为密切。曾有研究 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腹部脂 肪增加有关。 (WC 与 BMI 值与高血压的关系) (4) 、江苏省成年人体质肥胖变化 10 年纵向研究 据 WHO 统计,目前全球超过 17 亿

15、人超重,3.1 亿人肥胖。在最近 20 年中,发展中国家的 肥胖人数增加了 2 倍,全球有 10% 儿童超重或肥胖。中国目前超重肥胖人口达 3.25 亿人, 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1.1 研究对象:20-69 岁成年人,分层整群抽样,收集数据,采用 SAS 软件进行分析资料。 1.2 研究方法:按照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要调查的人群。以市/县为第一阶段 抽样单位,按等容量比例在不同层分别随机抽取所需样本;第二、三、四阶段抽样则按等 概率原则抽取样本人群。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如年龄、性别、民族、教育和职业等情况。体 质测试包括身高、体质量等有关指标。 1.3 质量控制:调查员经过统

16、一培训,考试合格,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双录入方式进行比较 核对,然后分析结果。 1.4 肥胖诊断标准: BMI18.5kg/m 2 ,为体质量过轻;BMI 在18.5,24.0体质量正常;BMI 在24.0,28为超重,BMI28kg/m 2 ,为肥胖。 2. 统计学分析:采用年龄- 期间-队列 APC 的分析方法。根据肥胖发生率与年龄、时期、出 生队列的定量关系,在年龄、时期、队列各水平上,拟合分类的泊松对数线性回归模 型。使用 SAS8.2 统计分析软件做数据处理。其中不同率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利用 SAS GLM 模块来拟合泊松对数线性模型,定量评价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在肥胖人群 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即建立成年人肥胖问题的 APC 模型。 3. 结果: 3.1 肥胖率横断面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份的自身对比,在这 10 年间,相同年龄段间人群 的肥胖率逐渐升高。城市人群中,20-35 组 4 个年龄段间肥胖率逐渐上升,40 岁以后没有 明显升高。农村个年龄段肥胖率均低于城市。但农村人群不同年龄组均表现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