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77816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 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 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商 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 险有加大的趋势。在经营中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国加入世贸组 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 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2、发 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 济生活的现实之中. 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是否能很好的处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但只要 各家商业银行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 度;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建立风 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将很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 发展。 本文

3、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 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 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 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 2. 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

4、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 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 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3.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1)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银企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预计借 入的和贷出的资金会在将来某一时刻得到清偿,并且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 会发生。只要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

5、风险。在市场经济不确 定因素众多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的可能性也不断扩大。 (2)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般意义上,如果契约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关系可以被认为 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贷方在贷款协议签订前后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信息而成为委托人,借方 则因对自身状况更加明了而成为代理人。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的信息不足力图使合同条款对自 己更加有利,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甚至导致市场失灵。银行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借方和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企业为 了获取银行的贷款,具有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强烈动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 会导致信

6、用危机和信贷市场失灵。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 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 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 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2.零首付或假首付情况下的断供风险 一些贷款机构为了加快房屋销售或制造虚假繁荣景象,甚至推出了“零首付” 、 “零文件” 的贷款方式。风险更大的贷款形式即“假首付”也很普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其住房销售, 以垫付首

7、付款,或分期支付首付的方式,让购房者从商业银行获得按揭贷款。当购房者成功得 到个人按揭贷款之后,开发商也实现了资金的回笼,而这种贷款产生的市场风险则完全由商业 银行来承担,一旦市场风险爆发,个人贷款者纷纷选择低成本的断供方式远离房市,商业银行 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提高。 3.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普遍偏高 所谓住房贷款按揭成数是指贷款额度与房产价值的比例。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 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 。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 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 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有待于国家进一步

8、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的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有 所差别,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于信用条件相对差的 贷款者相应地提高首付比例,以减轻可能违约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银行生产和出售公众所需的金融服务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银 行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 避免或减小这一因素的影响,相关的法律防范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首先,牢固确立依法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 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9、,不盲目扩张,不能不计 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也绝不许涉足帐外经营的违规禁区;其次,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 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理念,保持对信贷业务各方 面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再次,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 确本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来指导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协调发展。商业银行 必须至少制定两种管理政策,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宏观管理上,银行管理层要 研究规定本行可以承受信用风险的程度、优先发放贷款的一级市场区域、潜在的市场份额、贷 款增长速度、贷款结构等等;在微观管理上,信贷专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审核

10、贷款客户的 经营者与信誉、资金实力与负债程度、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等. (二)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 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 用风险的一种方法。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二要合理核定客户综合授信额度。三要运用 信贷组合管理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企业类别组合、 授信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 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 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

11、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一般每季确定调整计划一次,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的统-。 (三)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商业银行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 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 制度无弹性。 一要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二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三要做到有章可 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根据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 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及时修订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使用文本。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商

12、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 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 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 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必须以贷款风险分类理念贯穿信贷全过程,注重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 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决策;三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 集中式台帐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卡咨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 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 贷款安全的,

13、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四是银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 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 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参考文献 1最新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与防范化解及客户信用额度调查分析实用全书M.吉林:吉 林摄影出版社,2009(10). 2最新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监测评估与信贷风险控制及有效防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 金融出版社,2007(1). 3 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与建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 5 梁琪

1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 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 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 10 徐斌,对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2(2). 11 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4). 12 张坚红,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2(8). 13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A01). 14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J.现代经济,2007(6). 15 吴玉守,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16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prevention policyJ.2006. 17 On the commercial credit riskJ.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