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简答题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75196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呐喊简答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呐喊简答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呐喊简答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呐喊简答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呐喊简答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呐喊简答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呐喊简答题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呐喊简答题 1根据你的理解,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 们起来抗争;(以惊醒 较为清醒的几个) (2)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 驰的 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2 “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 实情况的写法, 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试举一例加以分 析说明。 (5 分) 答案: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药这篇小 说,既写了 华夏两家由于愚昧 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 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 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

2、写文字,更 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 可是, “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 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 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 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 继 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 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 花圈”是“ 平添” 上去的。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 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 习俗, 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 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 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3、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 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 答: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3、群体,他们无 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 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 药里的“驼背五少爷” 、 “ 花白胡子” , 阿 Q 正传里“ 未庄的 闲人们”, 明天里的“红鼻子老 拱”和“蓝皮阿五” , 祝福里的“卫老婆子” , 长明灯里的“ 方头”、 “三角脸”、 “阔亭”、 “庄七光” 等,都是闲人。 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 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 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 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 击。他 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

4、 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 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4小说阿 Q 正传塑造的阿 Q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 Q 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 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 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 满矛盾, 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 视现实;妄 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 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 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 为屈辱 的奴隶生活中去。5.结合具体事例简析阿 Q 的精神 胜利法? 精神胜

5、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 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 方法,自欺欺人,求得“ 精神上的 胜利 。表 现在妄自尊大、自 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 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例如阿 Q 在赌博时,他的一堆“ 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 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 脸 上连打了两个嘴巴 , 虽然“ 热 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 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他又“ 胜利” 了。 精神胜利法不是阿 Q 固有的,它是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后的一种自我 解脱剂,有麻痹斗志的作用。 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

6、,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 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今天,阿 Q 式精神胜利法仍然存在. 6.试分析阿 Q 正传中赵太爷 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答:赵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 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7.试分析阿 Q 正传中假洋鬼子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答:假洋鬼子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 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 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 Q 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 Q 的元凶,从他 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

7、性。 8.试分析阿 Q 正传中王胡、阿 D 、吴 妈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 义。 他们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对自己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 满意。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 ,相反 还自觉地充当赵太爷的帮 闲。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 现出,由于长期深受封建主义 的奴役而形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 顺受和缺乏同情心的典 型性格。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 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9、试分析药中夏瑜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 义。 答: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形象。家境 贫寒, 对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有清醒的认识。推 翻清朝统治,建立“ 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 坚定

8、, 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坚持斗争,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在敌对斗争 中,勇于献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 10.试分析药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答: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具有善良、勤劳、简朴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 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评了他的愚昧落后,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1、试分析药中康大叔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 义。 答: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群众的工具,他是忠 实的卫 道士, 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 刽子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以杀人为职业,以 卖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无 理,凶恶之极,对革命极端仇视

9、。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着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12.试分析药中茶客们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答:一帮游手好闲、麻木不仁而又空虚的小市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统治者恐惧、讨 好,低声下气;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 们是封建秩序不自觉的维护者,又 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13.药中两条线索关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 答:有主又从,有名有暗;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儿子 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 后的现实。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 统治 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 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

10、弱点。 14.药中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华家和夏家合成华夏,而华 夏其实就是中国,而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家夏家的故事就 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统治阶级对中国实行 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 对华家实行文治(欺 骗),对夏家实行武略(镇压) 。 15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 题。 答: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 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 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 对 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

11、,反 被人们骂为“发疯” , 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 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 为治病的 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 悲的隔阂。 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 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6、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 “ 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一是,他读的书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 二是,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17 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首先便是有才气和狂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 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

12、本 质, “这历 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其次是他充满了义勇和正气。早在 20 年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 陈年流水簿子”踹了 一脚。20 年后,他又 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 对么?”“ 从来如此便对么?” 再次是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 言:将来是“ 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狂人 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 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 加昂扬。 18、请简要分析明天里王九 妈这一人物形象。答:王九妈是一个卫道士般的人物。 单四嫂子颤栗着像敬菩 萨一样问她:你老见多识广, 给看看孩子吧。她那两声半屁响半敷

13、衍的“ 唔”,足 见其也是冷漠的“忘救”派里的人物。后 来又不许阿五抬棺材,还掰着手指 头计算收敛的程序,可 见 她是一个相当正统的卫道士。 至于后面她给单四嫂子煮饭,那不 过更加重了单四嫂子的 负担。 这又足见人情如纸薄。 19. 一件小事“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 ”结合全文,探究“异样的感觉”的心理内涵。 答:“我”在看清了车夫的高尚行为后,灵魂的深处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的感觉,从他满身灰 尘的后影,感受到车夫高大的形象,进而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 “我”感到悔恨、 自责,认识到自己无权奖励、评判车夫。表现了“ 我” 敢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勇于

14、自我解剖 的精神。 20 风波中“临河的” “太阳。 ”的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的常规作用是渲染气氛,推 动情节, 衬托人物。 这两句景物描写先是渲染了 一种悲凉的气氛,通过太阳落山、水面凉气暗示环境的阴暗和人物心理的阴郁。临河的 土场,黯淡的光线,为人物活动搭建了一个舞台。在此背景上,各色人物鱼贯而出,你方 唱罢我登场,一个个说出自己的心声,一个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一个个晒出自己或丑 恶、或愚昧、或驽钝的灵魂。 21.风波中多次写到七斤手中的湘妃竹烟管,它有什么象征意 义? 答:湘妃竹烟管象征着主人的地位。但是,象征主人地位的烟管并不能决定主人的地位, 主人的地位是由“ 辫子

15、” 决定的。所以,尽管烟管跟主人形影不离,但是跟 辫子相比,烟管 只是主人身上的一个物件,一个陪衬物罢了。 22. 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 过记忆中的故乡和 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 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 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 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 对“ 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 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 缚,古 训筑成的高 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 突出反映了鲁迅对“ 国民性” 的拯救。 23试分析故乡以“故乡”为题 的好处。 答:以“故乡”为题目,不

16、 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 定的场所和环境。对于一般人来 说,故 乡总是美好的, 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 乡”却是如此衰败、 萧条, 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 厚障壁”,令“ 我”寒噤。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 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4 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 他挑选一些东西时, 拣了香炉和 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 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答:闰土“拣香炉” 与“ 叫老爷” 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 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 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 说明 闰土迟钝麻木。 25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 我想:希望是路。 ”请概述你 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