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70525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乙)作业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理学(乙) 作业 次号 作业内容 个人/小组完成 第 1 次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三个主要过程 心动周期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血液循环的调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过程、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胃肠消化的过程及其神经和体液调节、各种主要营养物的消化 和吸收过程 个人 第 2 次 体热的产生和散失及其调节 尿的生成过程及其激素调节 骨骼肌的结构和收缩机理 突触传递的特征 感觉的传入途径 神经系统对骨骼肌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三大轴系的作用 血钙和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激素调节 配子的形成过程 个人 1、刺激和兴奋的

2、关系 答:关系为:1、刺激 把能够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 2、阈刺激(阈强度)固定作用的时间,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上刺激为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4、阈下刺激则是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5、基强度 在任意延长时间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静息电位产生机理: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 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胞内 K+ 浓 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 Na+和 Cl-浓度大于细胞内) ,但因为静息时细胞膜只对 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K+ 顺浓度差由细胞内

3、移到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 阻碍 K+外流。于是 K+ 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 K+的外移而增加, 另一方面,K+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 K+的外移。最后达到一种 K+外移(因浓度差)和阻碍 K+ 外移 (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是的膜电位称为 K+平衡电位,实际上,就是(或接近于)安静时细胞膜 外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1、某种刺激使细胞膜产生较缓慢的去极化(从 a b) 。 2、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膜上的部分钠通道开放,允许 Na+顺着浓度梯度流进细胞。 3、 Na+ 流入细胞引起膜进一步去极化,从而引起新的钠通道开放,

4、进一步加快 Na+ 内流,形成 Hodgkin 循环,产生膜的再生性去极化。这个过程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从 b d) 4、 当膜电位上升趋近于 ENa 时,内流的 Na+ 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 Na+ 的净内流,从而达到动 作电位的顶点 d。 5、开放的钠通道失活、关闭。而此时延迟性钾通道开放,K+在强大的电动势(Vm-Ek)作用下迅速外流, 使膜复极化,回到静息水平(从 d e ) 。 刺 激 膜 去 极 化 膜 对Na + 通 透 性 增 加 膜 内 正 电 位 阻 止Na + 内 流 Na + 内 流 (Hodgkin 循 环 ) 钾 离 子 外 流 恢 复 期 钠 泵 活

5、动, 恢 复 静 息 电 位 3、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答: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其中血红蛋白来完成的,其功能有二,一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另一为对机体 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因为红细胞内也存在一些缓冲对,但是,这两项功能只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 细胞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或溶解,血红蛋白由红细胞内逸出,就丧失其功能。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血液凝固的三个主要过程 答: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可用以下简图表示:因子a(VCa2 + )激活凝血酶原因子凝血酶(因子) (因子a)

6、激活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因子)(因子a) 即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分解而形成纤维蛋白。 5、心动周期中各种参数的变化 答: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因为主动脉压 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 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而舒张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左心室内压应在 充盈开始之前最低即等容舒张期末最低。 6、血液循环的调节 答:1、神经系统调节 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活动实现的。 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变化

7、,被各种感受器所感受并经过不同途径传入各级心血管调节中枢,反射性地引起 心血管反射,保持内环境稳定。 主要的心血管反射有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中含有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这类化学物质中有些是内分泌系统的激素,通过血液输往全身起作用;有些是在组织中形成的代谢物,在 局部起作用。 3、血管紧张素对血压的调节机制 7、气体交换和运输过程 答: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换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指混合气体压力差,而不是某种气体的分压差) 。 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平静呼

8、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 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吸气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 引起吸气过程。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正常生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肺换气 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结构基础:呼吸膜(肺泡膜) ,包括六层结构:(1)单分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层和肺泡液体层;(2)肺 泡上皮层;(3)上皮基底膜层;(4)组织间

9、隙层;(5)毛细血管基底膜层;(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2.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分压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的压力。 3.肺换气的原理: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完全相同。在肺部,氧气从分压高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到血液,而二氧化碳则 从分压高的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到分压低的肺泡中。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的运输 正常情况下,O2 几乎完全是由血红蛋白(Hb)输送。Hb 还参与 CO2 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 Hb 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 Hb 与 O2 的结合有以下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 Po2 的影响。当血液流经 Po2 高的肺

10、部时,红细胞内 Hb 与 O2 结合, 形成 HbO2;当血液流经 Po2 低的组织时,HbO2 迅速解离,释放 O2,成为去氧 Hb(或还原 Hb) 。 2.Fe2+与 O2 结合后仍是二价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合,不是氧化。 3.1 分子 Hb 可以结合 4 分子 O2。 4.Hb 与 O2 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S 形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占 5% ,化学结合:HCO3-占 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 7% ;(2)O2 与 Hb 结合将促使 CO2 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二氧化碳的运输 1.碳酸氢盐化学结合的量占总量的 95%。物理溶解的量只占总量的 5%

11、 左右,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O2 的解离曲线 CO2 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 CO2 含量与 Pco2 关系的曲线。与氧解离曲线不同,血液 CO2 含量随 Pco2 上 升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而不是“S”形,而且没有饱和点(图 5-5) 。 O2 与 Hb 结合可使 CO2 释放称为何尔登效应。在组织中由于 HbO2 释放 O2 而生成去氧 Hb,经何尔登效 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 CO2;在呼吸器官中,则因 Hb 与 O2 结合,促使 CO2 释放。 8、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 在麻醉动物肺充气时,则抑制吸气;肺缩小,则引起吸气。切断迷走神经,

12、上述现象消失,这种反射,称 为肺牵张反射,也叫黑伯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与肺缩小反射。 1)肺扩张反射2)肺缩小反射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保护性呼吸反射称为防御性反射,主要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到动脉血中 Po2 降低、Pco2 升高和H+升高的刺激.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血液中的 CO2 能迅速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中的 H2O 结合成 H2CO3 ,

13、然后解离出 H+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9、胃肠消化的过程及其神经和体液调节 答:1、机械性消化(1)食道、胃、肠的运动形式:分别有蠕动、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胃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当动物咀嚼和吞咽时,由于食物对咽、食道等部位感受器的刺激,引 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使胃的容量增加,能够容纳大量的食物,而胃内压力不会有大幅度的改变,称之为 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是一种反射活动,其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是迷走神经,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反 射即消失,故称此反射为迷走- 迷走反射(vagovagal reflex ) ,其传出神经为抑制性纤维,神经递质可能为

14、 多肽或一氧化氮。小肠蠕动有慢蠕动、蠕动冲之分,在大肠还有集团蠕动。 (2)消化道运动的作用:暂时贮存事物,主要是胃的功能。无胃鱼的肠特别长也是起到贮存食物的作用。搅拌及碾磨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匀。将食糜分批、少量地向消化道下段推移或排放促进营养素的吸收。 2、化学性消化 胃液的成分: (1)盐酸,又称胃酸,基础酸排出量为 0.5mmol/L,最大酸排出量为 2025mmol/L。盐酸由壁细胞分泌, 其排出量与壁细胞数目成正比。 (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 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 pH 为 2,进入小肠

15、后,酶活性丧失。 (3)粘液,由粘液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在回肠部帮助维生素 B12 吸收,内因子缺乏将发生 恶性贫血。 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2)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保持 胃和小肠的相对无菌状态;(3)在小肠内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4)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但盐酸过多会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胆汁的作用: 胆汁不含消化酶,与消化作用有关的成分是胆盐,胆盐的作用如下: (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2)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6、(4)利胆作用和中和胃酸。 小肠液的作用 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有利于吸收。 胰液的作用 胰液为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 。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均由胰腺的 腺泡细胞分泌。 (1)碳酸氢盐:由胰腺的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胃粘膜,同时,为胰 酶提供适宜的 pH 环境。 (2)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麦芽寡糖。 (3)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5)核酸酶:包括 DNA 酶和 RNA 酶,分别消化 DNA 和 RNA。 3、神经和体液调节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1)小肠粘膜对扩张刺激最为敏感,小肠内食糜的量越多,分泌也越多。 (2)在胃肠激素中,胃泌素、促胰液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