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46137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桥》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桥》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桥》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桥》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课标版 第十册桥说课材料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王城镇中心小学 吴祥宇 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语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的 16 课桥。这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 为这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 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 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 水” 的上涨为线索,推 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 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 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这一课我 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 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大体 说出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找出文中使你感

2、 动的地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 课时。 二、 教学目标的定位: 1、 知识、能力目 标:了解课文布局谋篇、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 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 程、方法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 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 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 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积累课文特色 语言,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 桥” 的深刻含义。 三、设计思想:本着这篇课 文语言简练, 结构简短的特点,以“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学语文” 为基本思想,在 课堂上力求做到: 书声朗朗、议

3、论纷纷、高潮迭 起、读读写写的教学境界。因此, 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 感悟” 式教学方法,通 过 学生的读读、想想、 议议、写写等活 动,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 仅让学生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 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山洪暴 发、洪水肆虐的 录像片段或课件。 五 、主要问题探究: (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3)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 、教学程序如下: (一)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1、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感受 场面的可怕,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生读文说说读文后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比如:紧

4、急、害怕、感 动) 2、找找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 3、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语句。相机出示句子,并进 行阅读指导: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 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 汉的胸膛。 4、读读这些句子, 说说你从中 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引导学生将这 些句子与书上 78 页的画面相结合,感受 场面的可怕,领悟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 的妙用。 5、再找出体现人们恐慌的词语:惊慌、你 拥我挤、 疯 了似的、跌跌撞撞。想 象:如果

5、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6、指导朗读,通 过多种形式的 读, 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 们的恐慌。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 画面再读文,由画面 进入文本,很快便使学生产生强 烈的阅读愿望,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 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 节 课就围绕学生的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然后,引 导学生从读书 联系到生活实际,说假如自己遇到洪水的感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形 势的紧急,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 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二)探究问题(2): 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思考: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一层一层刻

6、画出老汉的高大形 象的?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1、 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 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 挤!党员 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读 7、8 自然段:(木 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 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 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 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 汉? 感悟“他像一座山” 中“ 山”的含义。相机理解“拥戴” 一词。 想象说话: 受人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

7、什么?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将 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 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 桥拥去。木 桥前,没腿深的水 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 拥戴的老汉。 2、交流感动之二:老支书的第二次壮举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 后面去!”老 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 发学生 结合文中 79 页的插图, 观 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 揪 吼” 的动 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 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 读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

8、人们的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 近。木桥前, 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 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 3、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老汉吼道:“少 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 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 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 汉想喊点什么? 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 , 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 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 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 为下一环节的写话 练习和理解题

9、目“ 桥” 的含义作了铺垫。 接着,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 狞 笑声中逼近,逼近,再逼近。木桥前, 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 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三)探究问题(3):洪水肆虐、人们恐慌与老支书高尚人格之 间的关系 1 思考: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 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 木桥、村民? 2、学习作者将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总结:将三次水势越来越危急的句子与老汉受村民 拥戴的句子结合起来读, 再读读老汉的三次喊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老汉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以“

10、水”的上涨为线索,通 过危险的 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将环境描写这 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 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将人们的惊慌和老汉的沉着冷静相对比, 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 这样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这节课所 要探究的第三个问题:洪水肆虐、人们恐慌与老汉高尚人格之 间的关系,从而了 解作者将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所以, 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 以三个小板块的形式出现,每一板块都采用了对比朗 读,都突出了“ 拥戴” 这个 词。在教学中,教师重点指 导第一板块,放手 让生交流二、三板块。 这也是为了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

11、 讨论等。 七、揭示课文结尾,深化老汉精神。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 读最后一部分。 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2、理解题目“桥”的含义。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及 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联系“ 拥戴” 一词, 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 桥” 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 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 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至此,老汉的高大形象也 跃然纸上。教 师趁机鼓励学 生拿起笔,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老汉的话,作 为清明节送给老支书的特殊礼物。 写好后全班交流。 八、感悟表达手法,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在表达

12、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 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2、拓展阅读:丰碑、“ 诺 曼底号” 遇难记、 一个降落 伞包 设计理念:让学生“ 情动而辞发” 。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 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 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此外,课文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中揣摩文 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 让 学生初步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 须具备的。 课后的 拓展阅读更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良 好的道德情操。 附:板书设计16 桥桥老支书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