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45036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 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着三大文明、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六大 之后,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

2、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 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

3、基本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 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 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 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 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

4、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 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 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 宿,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 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

5、政治与 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 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6、。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 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 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

7、,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 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 位。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 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 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

8、然比较 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 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 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 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

9、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 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 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 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0、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 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核心内涵。(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提供物质基础。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

11、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 障。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一)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 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 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 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12、爱祖国、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 强纽带,是当前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因而得到了全社会的

13、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以人为本,立人 以德为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 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以人为本与以德 立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思想 道德建设;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 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一个社 会是否和谐

14、,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以共同的价值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五、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一)历史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15、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 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 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 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 远的意义。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 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 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