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说课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44559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山居秋暝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中职语文人教版职一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诗四首 里面的山居秋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职业中学职一学生,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 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 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

2、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 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山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 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 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 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 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 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

3、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 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 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2 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 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课前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

4、准备,查找资料,做 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2、发掘擅长画山水画的学生,给本诗配山水画(留一部分在堂上完成) ;发掘喜欢歌 曲创作的同学,把本诗改成歌曲。 3、另外两个小组分别尝试把本诗改成对联和散文诗。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举例 法、比较法、归纳法、练习法、启发法、推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 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之环节一 导入新课(1 分钟): 因是一篇写秋景的诗,却一反传统的写秋诗词的悲凉意境,为了能轻松地把同学带入 诗境中,我特选取

5、同学每日见惯的校园景导入新课:最近几天,尤其是早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校园两棵大树下什么最多?落叶。古人云“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此多的落叶,可知秋意正浓。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秋,人们往往会产生愁苦凄凉的悲秋情绪,而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王维却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视野,营造了一个胜似春朝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自由轻灵的 慕秋意境。让我们共同欣赏山居秋暝,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王维卓尔不群的艺 术才情。 教学过程之环节二 小组展示(4 分钟) 由一小组成员展示研究成果(课件),范读全诗,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1)王维:(2)题解:(3)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小组

6、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该组的介绍对后面归纳“诗歌鉴 赏的方法-知人论世”起重要作用。3 教学过程之环节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约 5 分钟) 1、学生各自朗读诗歌,感悟,要求想象诗中所绘之景 2、学生跟随多媒体配乐朗诵,一起诵读 3、正音释词、文意疏通 设计意图:触动心弦、激发想像。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诵读技巧,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附 着在语言上的情感,通过想像,利用绘画和描写等方式进行再创造,体味诗歌意境美及“诗 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过程之环节四 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分析(约 23 分钟) (一)第二组学生边展示鉴赏语言研究成果(课件)边提问: 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

7、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该问题让学生脑海中再现出诗歌的景象和生活图景,以更了解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学生抢 答。 设计意图: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点出环境的清幽,还和作者的心境吻合。引导学生 理解“景语皆情语”的诗歌鉴赏方法。在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美之后,让学生思考:“我们看到如此清新美丽的一幅 山水画,那么诗人是否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呢?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内涵的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分析诗歌,把握 诗歌深刻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

8、握本课的重难点。 (二)第三组同学展示诗歌艺术手法研究成果(课件) 分析文中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提问:与王维的另外两作品对比,找出与山居秋暝共同之处 鸟鸣涧 鹿 柴4 人闲桂花落。 空山不见人, 夜静春山空。 但闻人语响。 月出惊山鸟, 返景入深林, 时鸣春涧中。 明月来相照。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对比阅读,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培养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 艺术风格。 (三)教师点拨 由第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要了解作者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第二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

9、的方法: 要学会鉴赏语言,注意动词、形容词、语序等,如山居秋暝:“空” “照” “流 ” ,“竹喧”、“莲动”,语序颠倒 第三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要学会鉴赏艺术手法,如衬托(以动衬静)、对比、借景抒情等 教学过程之环节五 知识拓展:(约 10 分钟) (1)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跟读,体会诗人心境。 (2)迁移训练:创新创作,学以致用 学生把这首诗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创作成另外的艺术形式,如马颖琳同学配山水画、招 依婷同学写了书法,方启荣同学改成对联、李芷蕊同学改为散文,梁韵倩同学把诗歌改为 歌曲,并在课堂上配乐唱了出来。 效果: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10、,使他们的各种才艺与语文得到了很好的结 合。 设计意图:启迪思维,学会迁移,通过深挖教材文本,达到德育与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 多元智能。 教学过程之环节六 教师小结(2 分钟)5 山居秋暝一诗就象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显示着王 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在联想、想象、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方式的训 练中,掌握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通过大家的才艺展示,对这首诗进行了新的诠释,新的表达,让大家更深刻了解诗歌内涵 ,感受古诗的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之环节七 布置作业 1、背书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七 教学反思教研室教研员对这一课的评价是:1.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教师准备 非常充分,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那么多课件、书画、对 联、散文等资料3.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计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全班都动起来。 4.目的准确,抓住线索“意象-意境-情感”的鉴赏方式。自我反思这节课容量太大,显得时间有点紧迫,由于时间仓促,艺术手法 未能作更多介绍,只介绍了以动衬静和借景抒情,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