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

上传人:n**** 文档编号:34738202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334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334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334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334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334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3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突发急性传染病技能竞赛题(附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AFP 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 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 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 AFP 病例。 2. 高危 AFP 病例:凡满足下列条件, 均定义为高危 AFP 病例:(1) 任何年龄小 于 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少于 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 标本的 AFP 病例;(2) 同一县(区)发现 2例或 2例以上的 AFP 病例,发病时 间间隔在 2个月以内,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 3.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简称,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

2、肺内外 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 损伤的严重阶段或类型。其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 X 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 4. HFRS: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 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 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5. L 型细菌: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 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6. MIC:最低抑菌浓度(g/ml) ,指在体外实验中抗菌药物抑制培养基中某种 细菌的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提

3、示药物的抑菌能力。 7. Negri 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的大锥体细胞和小脑的 Purkinje 细胞中。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310m,染 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8.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 DNA 片段的一种方法。 典型的 PCR 由高温变性模板、引物与模板退火、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 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 DNA 得以迅速扩增。 9.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易复发 成为慢性, 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 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脏器脓肿。2 10.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

4、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 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儿为多。 11.窗口期:是指病毒进入人体起直到可以检出该病毒标志物抗体前的时期。处 于窗口期的人员血液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实际上血液中已经含有病 毒,具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 12.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 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13.毒血症: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只能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 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14.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15.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

5、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 毒血症。 16.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17.变异:是指病原体任何基因序列的改变。 18.标本采集原则:周密计划、科学采样;目的明确,快速处理;保证标记清晰; 加强个人防护。 19.标准预防:是指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 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 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0.病原体:指的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 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等。 21.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

6、于易感宿主细胞内,仅含有一 种核酸,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2.病原体的免疫原性: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 2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 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 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4.病源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3 25.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时间超过 3周以上,经常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者即为不 明原因发热(FUO) 。 26.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艾滋病期

7、,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 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27.传播媒介:指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可以是生 物(叫做媒介者或媒生物,如蚊、蝇、蚤类等) ,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叫做 媒介物或污染物) 。 28.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来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机制或方式。 29.传染病: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人、动物、贮存宿 主,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所导致的 疾病。 30.传染病流行强度: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人群中存在数量 的多少,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强度。 31.传染来源:是指那些携带病原

8、体的人、动物、物体(玩具等用品)或物质(食 物、水、土壤等) ,它们直接将病原体传递给易感宿主(人或动物)并导致易感 宿主感染或发病。 32.传染力:或称传染性,是病原体导致易感宿主感染的能力 33.传染期:是指感染宿主可以持续传播病原体的时期 3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者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eome, SARS),是由 SARS 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 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以肺炎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病

9、情进 展快、预后较差和危害大的特点。 35.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 有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引起传播。 36.次生、衍生事件:是指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其 他事件。 37.散发:病例无规律性、偶然地发生。散发的特点是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 点上无流行病学上的关联,病例数很少。或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4 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叫 做散发。 38.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局限的地域范围内,某种传染病病例数超过预期水 平。或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症状

10、相同的患 者,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9.流行:某种传染病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的病例数超过预期水平。 40.大流行:某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发生流行,或者跨洲流行,通常感染和发病 人数众多。 41.地方性流行:指疾病或病原体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人群中持续存在;或疾 病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人群的发病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42.代间距:是从原发病例的发病日期与其传播感染导致的续发病例发病日期的 间隔。 43.定殖:是指病原体附着于人体皮肤或粘膜表面,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 征。 44.毒力:或称毒性,是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 45.二代病例:在同一集体单位中,第一个病例

11、发生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与最 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为二代病例。 46.个人防护装备: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 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制作的装备,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 健康的危害。 47.飞沫核: 通常由病例产生的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飞沫核。飞沫核也可 能是雾化器产生的,或者是微生物实验室事故泄露,或者在屠宰场、动物副产 品加工厂或尸检室产生。 48.肥达反应:是用标准伤寒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H、O 抗原菌液 (诊断菌液)与稀释的待检血清病人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血清中有无 相应抗体。常用于辅助诊断。 49.粪大肠菌群:是指在 3

12、7-44.5下能生长繁殖,24小时使乳糖发酵,产酸产 气的大肠菌群细菌。 50.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获得关于风险的有效信息,5 协调政府与公众的认知、决策、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急性传染病处 置的风险沟通是指在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潜在的不确定的有关健康风险的问题上, 以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形式,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 51.风险: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通常具有不利性、不确定性和复杂 性。 52.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后果严重程度,评估 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处置以及如何处置的过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 应对、评价及风险沟通等内容。

13、 53. 风险评估:是一种结构化的过程,用以识别事件受到何种不确定因素的影 响,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应对,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 3个过程。 54.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55.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并描述风险来源的过程。 56.风险准则:评价风险等级的依据 57.风险分析:是指认识风险属性,并对发生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和赋 值的过程。 58.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59.复数菌败血症: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在 72小时内从

14、同一病人不同血标 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60.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 范围广为特征,典型病例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脱水、 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 传染病。 61.干性霍乱:即中毒型霍乱,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 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这 种类型极为罕见。6 62.感

15、染:是指病原体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复制或生长发育的过程,可出现隐性感 染或显性感染。 63.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 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6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 所占的比例。 65.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 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66.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 疾病。 67.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 HAART:把多个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联合起来应

16、用 的方法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就是俗称的“鸡尾酒疗法” 。 68.隔离措施:是对感染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控制其行动自由的措施,是将感染的 人或动物限制在某些地方或置于某种条件下,以预防或限制病原体从这些传染 源直接或间接传播给其他易感或易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隔离期至少与传染 期相同。 6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 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 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70.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 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 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称黑尿热。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 71.后期处置: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社 会秩序和生态环境恢复正常所采取的一系列善后处理行动。 72.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 复正常的情形。 7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