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733932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改变原有的学习状态,就要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就必须有一个长 期的训练过程。怎样将这一理念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笔者结 合实践谈一点心得体会。一、名人、名言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 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 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 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 关

2、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一个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 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我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又有位同学发言: “孔子曰:多闻阙疑,多闻阙始。 主张广闻质疑。孟子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都踊跃地举手发言。 “宋代的哲学家、教 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宋 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在这里方是长。 ”“还有还有, ”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 番觉悟,一番长进。 亚里士多德说

3、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 始的。 ”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爱因斯坦)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 异议的是问号。 ” (巴尔扎克)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 (李四光)又一个同学说:“哲学家罗素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曾问他 的老师哲学家穆尔:您认为谁是您最好的学生?穆尔不假思索地 回答:维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 个在听我课时,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是伟大的哲学家,可后 来,维特斯坦很快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后了?维特 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可见,一个个问题就像一级级台阶, 引领着人们攀上成功的顶峰。 ”通

4、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 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才能 被充分调动起来。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 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 出了“三不” “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 ,一 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 迎” ,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 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

5、三允许” ,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 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 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 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 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 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 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 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的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 上进心。 ”所以对学生提出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 一定要持

6、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做 到欢迎质疑。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奠 基石,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永远不会有创造的。问题是思维的 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作 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 发、评价和质疑” 。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 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 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 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 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 ,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参考文献:1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中小学管理.1999.1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 学出版社,1996.3肯尼思h胡佛.大学实用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