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733280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塑造 当今,语文素质教育则是在肯定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根 据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加入人文社会科学因素教育,把关于人的教 育落到实处。坚持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内在特点为基准的 教育,课堂上也应该能培养出具有各自思维特色,不同切入角度, 风格独特的学生,这种教学也不再是单一思维品质的复制,而是多 种创造性思维的新品开发。鉴于这一教学要求的革新,教师也应改 变原有的旧教学模式,创造并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模 式。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述、提问、分析等各个环节都应有针 对性地调整与改革,从而使学生在把握自己个性的同时,能更好地 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为什

2、么要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培养学生个 性化呢?素质教育从语义学角度来讲,有面向人的基本身心品质, 全面、扎实地打基础的含义。如果说认识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从而寻求教学改革方向这并非易事;那么把握教改方向,创造出一 种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不小的挑 战。 一、树立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 这里所谓的教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观念,它对于教师的 授课过程和学生的听课过程都具有约束作用。传统教学观念的显著 特色是对所谓的标准答案的绝对肯定和高度统一。这就使得教师在 讲课中紧扣书本及参考资料,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不可能出2 现与参考答案相背离的观点;从而造成“书上写的就是

3、对的,答案 就是标准,老师就是权威”这一判断解疑原则在学生心中的根深蒂 固。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怎能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切入 角度提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观点?即使有,这也是少数。再加上 有异于标准答案的观点,在教师那里得不到肯定,这样一来,更多 的学生会觉得个性的思想在标准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也就认为 培养个性思想实无必要;即使出现个性化的观点,也只是把它深埋 心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传 统教育观念下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他们缺少的是自己 的思想,也缺乏一种主宰自我的霸气。当今时代的需求告诉我们, 传统教育观念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数学运算或许有

4、明确答案, 那么语文教学中,在分析文章、探求中心意思的时候,则应该允许 多种不同观点的并存。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 的要求,也是一般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 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有学者指 出:“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 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信息之间的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 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 ”一堂 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在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 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

5、。每个学生都有属于 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所谓的语文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3 存在,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 在实践中,也只有能触动学生个性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精设问题,激活学生个性化思维 课堂提问,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意义重大。以往许多教师通 过提问,突出重点、难点,同时也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些并非 有误,但是他们忽视了提问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教师在课堂 上的提问,不应轻率,而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在对教师提出 的问题解答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训练。 著名语言

6、学家张志公指出,“在语文教育中应提出开发智力和训练思 维的问题。这是适应人类科学飞速发展的形式的需要,是个人进步、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需要。 ”而语文教育课堂上 的细致设问,正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有效途径,问题设置的关 键是问题编拟策略及发问形态。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问题源于课文,高于课文的课程内容再组织信 息。 ”为此,问题的提出应穿透表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扩展。只 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加具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 平,结合问题难易程度,层层深入式地发问。比如说,问海燕 中的大海、乌云、狂风等的象征对象,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回答; 即使作答,也只是根据空洞的条条

7、框框,并非真正理解。因为现在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许多学生生活安逸,他们无法感受那些事物 在那种特定年代、环境下的真正意象。教师必须从生活入手,置换4 角度描述事物,再通过对当时历史情境的讲解,找到事物与环境的 契合点,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绪摆出自 己的观点。应注意,层层的设问一般是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 这样才能符合思维的逻辑顺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层层认识得 出真实感受,讲究一种思维的延续性。 “启发性问题的编拟可采用曲 吻策略:隐含较多已知判断,不直面问题核心,问题设计声东击西, 引导学生追索问题条件等等。 ”如在背影一课中,教师分析课文 有关描写,指出父亲因

8、事忙,托了熟茶房;又因儿子到北京来往过两 三次,所以决定不送儿子上火车。但最后还是送了,为什么?问题提出 后,学生会展开思考,但他们可能一时抓不住要领,教师进一步启发, 要大家体会课文中“终于不放心” 、 “颇踌躇了一会”等词语,从感情 角度想一想。经过启发,学生的思维会空前活跃,他们认识加深,从而 得出答案:“文中两个踌躇,两个终于,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 一片爱心,表达了深刻的亲情。 ”由于老师抓住问题,引导学生集中思 考,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使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有了良好的设问编制,对于问题的发问也有一定要求。教师必 须注意发问的语言、对象和频率。现在许多问题都是讨论式的,对 此,教师在

9、用语方面,更多的应用探讨的语气;而且发问语言最好 不用不相容选言判断,多用相容选言判断,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发 挥空间。在发问时,根据问题意象、特色,对问题中个别字词加重 语气,这样也可以起提示、引导作用,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问题的 大方向。提问对象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范围来确5 定,还应兼顾学生的不同性格。一般来讲,问题的难易同学生水平 高低相仿,不能有较大抵触,否则就收不到启发、交流的效果;同 时,还应照顾到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锻炼机会。 语文课堂上,提问一般发生在导读、文章分析中的探讨论述及课结 尾时总结重点、难点之时。教师对于发问的频率,也应有所讲究。 过多的提

10、问,既不能更好地突出重难点,同时又使学生长时间处于 思维疲劳状态,难以高质量参与。心理学上也证明,课堂上学生长 时间高度紧张,不利于思维的有效运转,容易抑制思维的兴奋度。 在这些精心准备的高质量的问题之中,我们也并非排斥调节性问题 在课堂上的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加入这些调节性问题也是有必要的。 学生难免会在课堂上讲话、走神,对此,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 的情况下,对其发问,以便提示警告。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还应该做到耐心等待。 “通过等待以启发思 考,也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课堂上,通常会遇上两个 等待时间。 “第一等待时间:提出问题后,学生急于要回答。教师要他 们不要急,想好了再

11、说。 第二等待时间:学生回答后,老师让他 再想想,还有其他理由吗?这种连续等待,心理学上称之为连续 强化 。 ”通过连续强化,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获取更为理想的思 维反应。如为学一课,教师提出问题:“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只 要一瓶一钵?”学生马上要回答,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急,想想再说。 ”这一个等待等出了两个答案:(1)带瓶是为了盛水喝,带钵是为了化 缘时讨饭吃;(2)因为穷和尚“穷”,没有钱办其他,只能准备这两样6 东西。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穷和尚物质条件很差,但他决心很 大,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再思考说:“一瓶一钵足矣。 ”这个“足” 字,意思是“很够了”,它充分写出了穷和尚去南海

12、的决心。由于教 师连续等待,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便处于空前活跃的状 态。课堂提问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 能使学生在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顺序来解疑 论述,有效地培养他们个性化的思维特质。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口语表达和写作风格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而且,即使 具有相同的观点,我们也有不同的切入点,用多种分析途径对观点进 行论述。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带领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事物进行多种分 析手法的讨论,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多种分析套路的存在,更能 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住适合自己、符合自身思维特质的分析方式。比 如说,对于“监狱”

13、这一特定事物,我们可以肯定它的“森严” ;而 对于“监狱森严”这一分析过程却有多种路径。我们可以从高墙、 警卫士兵、探照灯、电网等一系列客观实物入手分析;同时,也可 以从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分子的世界观和法律的铁面无私这一抽 象的意识进行分析叙述。不同的分析方式可以体现出学生各自的个 性特征,而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又可通过写作时的笔墨格调和日常 口语交流表达中显现。 语文这门学科其自身发散性很强,观点的碰撞是必然出现的。教 师的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改变原有“讲授式”即被7 人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步骤对知识进 行引导、探求、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从学生 自身出发,形成适合时代要求的个性化本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 坦曾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 会的向上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里,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同 一概念,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激活学生个性而是磨灭个性,那又何 求创新呢?当然,在此我需要说明,我们主张个性的张扬,并非个性 的张狂。我们应该主张发挥自我,允许多种思维特质、风格特征的 存在。当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时,我们通过探讨、论证、牵引, 从而把握住学生的大方向,并非所谓的极端个人主义。教学手段应 在新形式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革新。在改革中, 或许会受旧形式的影响与束缚;但是,我们要坚信,教学改革必将 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升华;而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个性塑 造的教学新模式,必将经受住时代的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