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473311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调研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推进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强四川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调查报告(一)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初步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国内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加工贸易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特征,受到极大的挑战。从 2005 年开始,广东便开始实施“腾笼换鸟 ”的产业转 移战略,广东省政府下 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着手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向粤北及东西两翼转移。同时,广东向内地省区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加速的趋势

2、。一、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人口、环境压力日趋加大,加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客观现实需要,珠三角地区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产业转移压力,必须尽快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才能为2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指示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3、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为此,广东全省上下,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市、区(县),都积极行动了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转移。总的来看,当前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陶瓷、服装、制鞋业转移最为迫切,电子信息和家电、家具业开始寻求新出路,塑料、玩具、钟表等行业转移不大明显。如深圳的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占外迁企业总数的 58,机械、仪器仪表、纺织、化工等行业外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外迁企业的 80。佛山市 计划将近一半产值的陶瓷企业转移,由陶瓷生产基地向研发、

4、物流、会展、总部基地转变。此外,以环境污染淘汰型的高能耗工业企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依托资源进行开发的产业如竹木加工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出于生产成本考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及家用电器制造、皮革3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均需向外转移。(二)扩张型企业的转移大大超过完全性外迁企业。珠三角很多起步较早的加工企业,随着其生产能力的扩大,本地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都在增加,需要往外发展到开发较晚的地区。这种产业转移实质是一种投资的输出。而完全性外迁企业,主要是顶不住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的中小企业,以及

5、受当地政策门槛限制的高污染型、能源消耗型的企业。如东莞市当前急需转移“四纯两小” 项 目(纯电镀 、纯 漂染、纯印花、纯洗水和小规模造纸和制革六大行业)。据统计,2006 年深圳市企业扩张性转移 63 家,工业总产值占外迁企业的 75%。而被动搬迁 56 家,工业总产值只占外迁企业总产值的 25%。(三)加工贸易型企业目前主要在广东省内以及周边省区转移。珠三角大量加工贸易型产业大都是两头在外的企业,被称为“游牧型 ”或“侯鸟型”企业。一方面,由于都是 订单型生产,交货地点大都在香港或深圳,其物流的速度一般都以分钟计,因此在转移地区的选择上,都要求尽可能地靠近码头和空港;另一方面,其生产涉及到十

6、数个环节的配套,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依赖性非常强。目前,大都转移到广东北部和东西两翼,部分转移到离珠三角较近的湖南、江西南部,广西北部湾地区,还有不少企业有向越南转移的趋向。深圳一家由我省原丝绸公司改制的服装企业,经省政府驻深圳办4事处做工作,已与郫县谈妥搬迁事宜,但其加拿大订货商担心无法保证交货时间,坚决反对向四川转移。(四)珠三角地区政府鼓励企业尽可能就地转型。对受国家加工贸易、新劳动法、两税合一等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已无法在珠三角地区生存的企业,珠三角地区的市、区(县)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就地转型,给予了优惠的政策乃至资金扶持,引导其把海外

7、的研发机构引进来,通过创新研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和提升品牌的形象,提高其附加价值;对制造环节,鼓励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减少劳动用工。通过三个环节的努力,进一步扩大其利润空间。对没有能力转型的中小企业,采取提高企业环保等准入门槛的政策挤压、强化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制手段,迫使其无法留在本地。深圳、东莞等市,对有意向外迁的企业,主动提供服务,甚至作出某些方面的让步,促使其尽快向外转移。(五)向内地省区转移的企业主要是以市场布局和优势资源获取为目标。据广东省有关部门评估,目前珠三角地区需要转移的企业,大约有 30左右属于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目前,这些企业已经在积极抢滩登陆,抢占内地市场的

8、先机。通过省政府驻广州、深圳办事处的积极工作,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正在向我省转移。如引领国内家具流通行业的南方香江集团,投资 60 亿元在新都开发建设一个 8 平方公里的家5具园区,吸引广东的家具企业向园区转移;国内陶瓷业龙头老大佛山陶瓷集团,正在与广元等地接触,准备将其卫生陶瓷的基地转移到我省北部地区;华为与全球最大的信息安全企业塞门铁克在成都设立合资公司, 计划投资 3.2 亿美元。还有托邦电子、科隆电子、麦瑞电子、华侨城、港中旅等等,都是看重我省在区域中心市场、矿产及农林资源、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六)通过与内地省区产业转移构建新型产业合作关系。深圳市将推进传统产业转移纳入本地结构调

9、整和转型升级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在其政府 2008 年的 1 号文件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支持深圳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异地业务,发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参与异地企业改组改造,在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的同时,积极“ 走出去” ,进一步拓展市场空 间和资源空间,延伸产业和价值链条,形成优势互补、务实互利和开放互动的总部经济外联发展态势,全面打造适合深圳产业发展特色的经济腹地。根据汪洋同志的指示,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和广东省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正在开展广东产业转

10、移的调查研究,提出转出生产制造,留住研发和营销,形成广东与内地省区“ 总部生 产” 的链条关系,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6共赢。(七)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已成为广东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形式。一是采取“ 飞地经济” 的办法,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另一方面,深圳市积极开展与内地省区的合作,先后在湖南衡阳和韶山、江西吉安和赣州、广西北海、云南昆明、重庆璧山等地建设了产业转移园区。此外,还有盐田港集团投资 30 亿元建设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华南工业原料城(深圳)投资 60 亿元建设东盟国际(南宁)工业原料物流城,等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深圳的企业投资开发建设。湖南衡阳工业园由

11、深圳中航集团作为投资主体;江西吉安工业园由中信深圳(集团)公司作为项目运营主体;广西北海深圳工业园和电子产业园由中电集团投资开发。这些园区的建设,基本上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的模式,由当地政府划出一定规模的土地,深圳的企业投资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工业地产、商业住宅、文化旅游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开发和营运,使投资方的投资回报有保障。第二种方式是由承接地政府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深圳负责帮助组织企业入园,如重庆、昆明的深圳工业园等。(八)行业协会在推进产业转移中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圳工业经济联合会下辖 40 多个专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没有一点挂靠、归口管理等关系,完

12、全成为企业自己7的组织独立运作。在推进产业转移中,深圳的行业协会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深圳皮革、机械、钟表、塑胶、家具、广电、高新技术等行业协会牵头,分别在惠州等地设立了多个产业转移园区。如深圳家具协会牵头建设的福建泉州深圳家具第三产业集聚基地、江西龙兰县深圳家具业教育基地,深圳电子商会在北海组织建设深圳工业园和电子产业园,以及深圳在衡阳、吉安、昆明、重庆等地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区,企业转移的组织工作,都是深圳的行业协会具体操作。此外,深圳的行业协会还十分重视对转移出去的企业的服务。深圳工业经济联合会先后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设立了深商服务中心。特别是湖南的深商服务中心得到湖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

13、将其升格为深圳湖南商会,成为设在湖南省经协办内的一个处级单位,在湖南对深圳以及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桥梁和平台作用。二、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我省各级各部门比较重视对广东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特别是省政府驻广州、深圳等地办事处,积极发挥其在外窗口的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各部门也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如江油市发改局、开发区管委会主动要求随我委调研组赴广东考察,寻找合作机会。但是,通过对广东的考察调研,以及与部分广东在川企业的座谈交流,我们8感觉到,我省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误区和

14、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条件还比较差。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十分完整的产业配套链。任何一个加工制造型的企业,其生产环节往往都要涉及到很多个企业的配套。而不少企业反映,我省在产业供应链的配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有的企业综合成本算下来甚至比在珠三角地区还要高。如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先后三次考察了成都、绵阳等地,将其配套范围从 100 公里放大到 200 公里,都没有满足其需要的配套条件而不得不放弃。(二)工

15、业园区的承接载体功能严重缺失。有不少广东来川投资的企业反映,我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不仅园区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差,而且在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条件基本没有,就像城市郊区的一座“孤 岛 ”,缺乏物流、仓储、运输、金融、 财税、口岸以及其他商务服务等等方面的配套。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引进的美国空气化工产品(成都)公司,拟在高新区西区为企业提供氦气等工业用气,但高新区原来没有规划专用的管网。南方香江集团进入新都开发区,其原有的园区规划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的9需要,只得重新编制家具产业园的总体规划。(三)政府服务等投资环境还亟待改善。一是部门干预太多,部分在川的广东企业反映,企业管理

16、层要经常应付很多部门的检查等事项。二是办事效率太低,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很差。南方香江集团反映,职能部门的工作与整个政府的推动形成反差,一个件很小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才能得到解决。三是只重表面的效率,而忽略了发展的品质。如政府对园区的考核,统一规定入住企业开工时间,而不管企业的前期准备是否充分,给企业的发展往往留下了后遗症。四是政策兑现较难。一些企业反映,在引进的时候,地方政府承诺了很多优惠的条件,而一但入驻以后却难以兑现落实。五是地方政府官员调整过于频繁,政策缺乏连贯性,企业花在政府关系上的成本太高。(四)土地供给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据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反映,有的企业已入驻三年多,土地指标都没有得到解决,企业时常要担心因土地问题而被强制性地关闭。有的开发区调规工作早已完成,但迟迟没有得到批准。还有的开发区到目前为止,实际已没有多少土地可用,如新津工业园区,实际是走的与彭州联合共建,使用彭州开发区的土地指标。有的虽然名义上还有规划用地,但园区当年实际可以使用的土地指标却非常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