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笔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32972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温病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温病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温病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温病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笔记(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笔记 2011年 10月 17日阅毕 第一章 总论 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 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 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 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 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 热证。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 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 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 渴不恶寒。 ” 冬伤

2、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 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 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 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而新 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 再由表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 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 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

3、,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 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变的途径,向 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 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 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 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 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 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 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 破,就是金、

4、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 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 一千年的时间,公分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 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好后完成于清朝的 中期,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的引起的,以发热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奇异的致病因素温热邪气;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 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

5、易伤阴液。 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 的药物发散表寒;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 凉解表的药物清解表热。 第三章 温病的成因与发病 从伤寒病来看,病因是寒邪,寒为阴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经,所 以伤寒学派认为是中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从温病来看,病因是 温邪,温为阳邪,其性上升,先犯手经,所以温病学派认为手太阳 肺经主一身之表。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通过经脉输送气血,把脏腑互 相联系起来,使人体构成了有机的整

6、体。 五腑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就是一身之气的功能 活动在不同部位的具体体现。宗气:积于胸中,在上焦的膻中部位,它的功能是“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焉。 ”是心肺两脏功能的综和。 中气:居于中焦,脾胃之气的统称,也就是消化系统的称谓。 元气:藏于下焦肾。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泌尿生殖系统与新陈 代谢系统的综合体现。 卫气:人体的一身之气对人体所产生的保卫功能,行于脉外, 并脉而行。在体表,它温煦肌肉、皮毛、抵御外邪,在体内它温煦 五脏六腑腔隙,从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 抵御外邪、调节体温方面的综合体现。 营气:行于脉中之气。与血液一同在脉中运行。一身之气进入 血脉,推动血

7、液不断运行。 在温病中,血的病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耗血-热邪消耗 血液而导致血液粘稠;一种动血-热邪鼓动血液,使血溢出脉外。 卫分证是人体体表的保卫功能失常,气分证是脏腑功能失常。 都属于气病。 温病涉及到营与血都是实质性的病变,也就是对人体内有形的 液态营养物质的损伤。血的损伤称为血分证,或是血瘀,或是出血, 都是血液严重受损的病变。 卫分证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病机: 温热袭表,卫外失司,肺失宣降。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要点:发热, 微恶风寒。不是表闭而是“表郁” 。气分证:邪气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阶

8、段。病机:正 邪激争,热炽津伤,脏腑功能失常。特点:壮热(39度) ,不恶寒 反恶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要点:壮热 恶热,渴喜冷饮,舌苔黄。 营分证: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初期阶段。病机:热灼营阴,心神被 扰。表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 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要点:身热夜甚 (阳入于阴) ,心烦谵语,舌红绛。 血分证候:是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深重阶段。病机:热入血脉,耗 血动血。表现: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狂谵妄,衄血、吐血、 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舌质绛紫,脉数。要点:出血症与 舌质绛紫。 三焦辩证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

9、,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 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上焦证侯: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一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 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 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属卫分证。二 是热邪壅肺的里热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 痛、舌红苔黄燥,脉数-属气分证。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轻,以实证为主,主要反映舌苔上;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 主要反映在舌质上。望舌苔主要是望舌苔的薄厚,以观察浊气的多 少,望苔色白、黄、灰、黑的变化,以判断热邪的浅深

10、轻重;望舌 苔的润燥,一般情况下润者多为津液未伤或有湿邪,燥者多属热盛 伤津。望舌质,主要是观察其颜色红、绛、紫的变化,以判断营血 损伤的程度。 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草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肥料,舌 苔生长也一样土壤是舌体、胃阳是阳光、水份是不体内的津液、浊 气是肥料。 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斑:斑为出血所致,血已经溢出脉外,不在血脉中,用手按压血液 没有回路而不能褪色。斑为阳明热毒。发斑的机制是气分高热窜入 血分,形成气血两燔之势,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 溢出脉外,瘀于皮下而形成皮下紫斑。 发疹的机制是卫分风热窜入营分,形成卫营同病之势,

11、卫有邪阴, 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的细小血络之中而形成丘疹。 斑的发出部位是肌肉;疹的发出部位是皮肤。胃主肌肉,所以也有 人说斑发于胃,肺合皮毛,所以也有人说疹发于肺。 红轻、紫重、黑危。 斑宜清化,疹宜透发。疹的形成机制是卫营同病,斑的形成机制是 气血两燔。 8月 31日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 重不沉。 关于风温病之卫外失司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 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轻解,疏风透热。 方药:银翘散 温病之肺失宣降 临床表现: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凉轻解,宣

12、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热邪壅肺证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的三个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9月 1日 肺胃热炽证 临床表现: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 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在风温病的发展过程中,风热邪气首先犯肺,出现卫分证,或导致 卫外失司,治疗用银翘散;或导致肺失宣降,治疗用桑菊饮。进一 步发展,就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热邪壅肺,轻证用麻杏石甘汤治 疗,重证用白虎汤治疗。 白虎彪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

13、竿见影之妙,若用 之不当,祸不旋踵。 白虎四忌: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叵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肺胃热炽,津气两伤证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 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泄热,补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 白虎汤内加人参三钱(9克) 虚脱亡阳证 临床表现: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甚或冷汗 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 肠腑热结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

14、手足湒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 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 脉沉实有力。 治法:攻下热结,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谓承气汤。痰热阻肺,肠腑热结证 临床表现: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 脉右寸实大。 治法:化痰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 肺热下移,肠热下利证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下利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痰热结胸证 临床表现:高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 下痛,便秘,溲短,舌苔黄滑,脉洪滑。 治法:清热化痰,降气开结。 方药:

15、小陷胸加枳实汤。 肺热发疹证 临床表现:身热,皮肤发出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热陷心包证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热入心包 肠腑热结证 临床表现: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拒按, 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 治法:豁痰开窍,攻下热结。 方药: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9克),先服一 半,

16、不知再服。第二章 春温 热郁少阳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 心烦,小便短赤,胸肋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热郁胸膈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略黄,脉略数。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证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 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方药:凉膈散。 肺胃热炽证 临床表现: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 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肠腑热结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湒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 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 脉沉实有力。 治法:攻下热结,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肠腑热结,阴液大亏证 临床表现:身热,大便秘结不通,腹满痛拒按,口干唇裂,甚至齿 燥,舌苔焦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通下,增水行舟。 方药:增液汤、增液承气汤。肠腑热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