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下15、16、19、21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727299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经下15、16、19、2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经下15、16、19、2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经下15、16、19、2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经下15、16、19、2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经下15、16、19、2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经下15、16、19、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经下15、16、19、2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5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 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 阶段,而是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 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 (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2.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

2、据 (1)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我国是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因此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 落后生产力的表现:a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经营管 理水平不高 b 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 比重 c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也不合理 d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手工劳动特别是农村中的手工劳动生产仍占有 很大的比重 e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城市化程度不高 f 国民经济整体

3、实力较差,国际 竞争力部强 j 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 (2)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 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我 国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 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 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占社会统 治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我们的政治 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和

4、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定基本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2)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的 科学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产生于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的集中表现。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矛盾,其中

5、主要矛盾决定并制约其他矛盾的发展。 (1)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主要方面: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把经济 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意义: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 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只有大力发

6、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 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 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 (如何做 p24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7、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加快生产力 发展,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动力,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我国 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其依 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 初级

8、阶段,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促进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 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需要在公 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 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两者对立起

9、来。 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的优点:p251 2. 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本质 所谓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 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 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点:p251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个社会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 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

10、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和全民所有的区别:p252 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 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把分 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 制力和竞争力。 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

11、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 国民经济的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 量。 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各优缺点在 p253254) (1)个体经济。即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 种经济形式。 (2)私营经济

12、。即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 (3)外资经济。即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 独资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 。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础。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 政府、企业和个人。 政府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来源有:各

13、种形式的税收以及政府凭国有产权 获取的收入(如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等) 。企业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 含付给职工的报 酬) ,再减去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收和利润后的剩余部分。 个人收入。即个人劳动收入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所得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 收入。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 是发展基础产业部门、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 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后备基金以及保证国家物资储备等的需要。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是政府财政支出 经济建

14、设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主要表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包括基本建设的投资、新 建国有企业、增拨国有企业的资金,以及地质勘探、城市维护建设、支援农业的支出等等。 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的支出。 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 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 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 原则。 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 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

15、 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 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2)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本身分配的结果。 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 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 直接的社会劳动,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 (3)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 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6、 实行按劳分配,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 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a 按劳分配的劳动成果是价值的财富 b 直接进行 按劳分配的是公有制企业而不是国家政府。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要求: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 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因为:(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