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4698140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 精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372018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赣州市含答案)江西省赣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 、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

2、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37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

3、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

4、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 “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37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

5、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 “性直” “心空” “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刚” “柔” “忠” “义” “谦” “贤” “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 “亲慈子孝” “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摘编自汉字趣编之十二)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竹子后来被视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

6、的化身,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 ,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37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

7、、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 、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

8、、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37不解之缘与之有关。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 “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答案】1.c2.B3.A【解析】1.试题分析:依据原文表述“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

9、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可知 c 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表述不符合文意。 “高峰时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试题分析:“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原因表述与文本不符。由原文“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可知这才是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的原因。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37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试

10、题分析:“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与作者观点不符。作者认为“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草堂诗魂(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

11、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37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

12、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 三吏 三别 、 北征 、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

13、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37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

14、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37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