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十一五回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697963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十一五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能源十一五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能源十一五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能源十一五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能源十一五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十一五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十一五回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 全球视野 自主创新 求真务实能源“十一五”交漂亮答卷 中国能源报 ( 2011 年 01 月 10 日 第 02 版)编者按1 月 6 日至 7 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总结“ 十一五”能源工作,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2011 年重点任务。本报根据会议记录,特整理出本期“十一五”能源成就和“十二五”能源发展展望,以飨读者。“十一五”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迅速崛起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

2、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这五年,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建成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基地,安全供应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装备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危中寻机,把消极因素变成了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能源“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保障了能源的应急供应。能源行业管理得到加强,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我国能源发展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建设成就显著,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

3、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重点建设了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超过 4.3 亿千瓦,全国总装机达到 9.5 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电力建设的新纪录。全国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 43 万公里,变电容量 19.6 亿千伏安,分别是“十五”末的 1.7 倍和 2.4 倍,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基本实现了包括新疆、海南在内的全国联网。石油工业实现稳产增储。原油产量稳定在 1.9 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其中海上原油年产量超过 4000 万吨,再造了一

4、个海上大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 5 亿吨/年,千万吨级炼厂达到 18 座。全国原油和成品油干线管网初步形成,管道总长度达到 3.7 万公里,比“十五”末增长 85%。新发现南堡、古龙、南泥湾等 63 个油田。天然气产业加快发展。2010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预计达到 940 亿立方米,消费量 1200 亿立方米,分别是 2005 年的 1.9 倍和 2.6 倍。这五年,先后建成了长庆、普光等大型气田,发现了荔湾等气田。建成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川气东送、陕京三线等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到 4 万公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抽采利用量超过 32 亿立方米,页岩气试验探

5、采工程启动。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一期项目 4 个基地相继建成使用,总规模 1640 万立方米。二期项目顺利通过规划审批,独山子、兰州、黄岛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举办了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五年来,无论是传统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清洁能源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成绩显著。2005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6、在“十一五”关停 5000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0 年 11 月累计关停小火电 7210 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加速优化了电力工业结构。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 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由 2005 年不到一半,提升到目前的 70%以上。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 370 克下降到 340 克。实践证明,“上大压小”走出了一条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整顿关闭小煤矿,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山西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煤炭整合大幕;内蒙古和宁夏冲破行政区域界限,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等,都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这

7、五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 9000 处,淘汰落后产能 4.5 亿吨/年。全国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达到 50 家,产量 17.3 亿吨,占全国的 58%以上。水电发展跃上新起点。“十一五”期间,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累计投产 9000 万千瓦。三峡左右两岸26 台机组、1820 万千瓦全部并网发电,累计发电量达到 4500 亿千瓦时。向家坝、锦屏二级、金安桥、官地、长河坝、沙沱、大岗山等大型、特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工。“十一五”是我国水电建设规模和建成投产机组最多的五年。新增投产机组接近我国有水电以来前 95 年的总和。我国水电装机突破 2 亿千瓦。在云南

8、石龙坝水电站隆重举办了中国水电百年庆祝大会。 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 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福建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台山、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等 13 个核电项目,共 34 台机组、3702 万千瓦。目前,在建机组 28 台、3097 万千瓦,在建规模占全球的 40%以上。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和广东台山正在率先建设世界上首批三代核电机组。岭澳二期 1 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 3 号机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三年无核电机组投产徘徊不前的历史,使我国在运机组达到 13 台、1080 万千瓦。投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多项运行指标在世界核电

9、运行者协会同行评估中居于领先水平。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全国风电吊装容量累计达到 3100 万千瓦,连续 5 年翻番增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蒙西和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均超过 500 万千瓦,河北、吉林等多个地区装机超过 250 万千瓦。上海东海大桥10 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总规模 100 万千瓦的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在江苏启动。2010 年,风电发电量预计达到 450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63%。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2009 年敦煌 1 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招标,现已建成,全部并网发电。2010 年又

10、在西部六省区组织了 28 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招标,带动了一批光伏电站项目建设。预计 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60 万千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光伏电池产业链,年产量达到 800 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规模继续扩大,保有量超过1.7 亿平方米。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 60 万、100 万千瓦高效环保机组,火电供电标准煤耗 5 年下降 30 克,累计节约原煤超过 3 亿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 5 年累计超过 3 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 15 亿吨,减

11、少二氧化碳排放近 30 亿吨。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和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电网线损率,开展节能调度和发电权交易,对节能减排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三)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成就,境外能源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油气国际运输战略通道格局形成。能源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历经 15 年艰苦谈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终于尘埃落定,顺利建成,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了管道全线竣工仪式。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于 2009 年底贯通,中、土、哈、乌四国元首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畔共同开启了通气阀门,2010 年末又实现了双线贯通。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建成投运,二期正在建设之中。中缅原油和

12、天然气管道境外段同时开工。深圳、福建、上海等 LNG 接收站也在这五年建成投运。我国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取得重大收获。五年来,与 43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 131 个油气勘探开发、管道、炼化和技术服务合同。初步建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境外油气合作呈现出油气并重、海陆并举、常规与非常规资源并进的特点。能源对外合作领域从油气扩大到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神华、兖矿、内蒙古庆华等中央和地方企业,与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的煤炭资源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电网公司成

13、功取得菲律宾国家输电网 25 年特许经营权,最近又购买了巴西 7 条输变电线路经营权,实现了电力企业“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与印度签订十年出口 36 台单机 66 万千瓦发电设备合同,价值超过 80 亿美元,这是迄今我国最大一单成套装备出口合同。三峡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和南方电网公司组成联合体,与缅甸、泰国联合开发东南亚最大水电项目孟东水电站,装机规模 700 万千瓦。英利、尚德、龙源等新能源企业走到了非洲,并捐助当地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益事业。我国电力设备已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对话机制日益活跃。我国参与的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达到 60 多个。仅

14、2010 年,就成功主办了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中欧能源对话、中英能源工作组会议、中印尼能源论坛等一系列高级别交流活动;参加的大型国际能源对话交流多达 30 余场次。通过这些对话交流,宣传了中国能源政策,促进了互信与理解。(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型能源装备制造具备自主化能力。二代改进型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80%以上,核电控制系统、锆管、蒸发器 U 型管、应急电源、核级阀门等一大批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蒸发器、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能够自主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和循环流化床等火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兆瓦风电机

15、组形成批量生产能力,5 兆瓦风电机组已经下线。800 千伏直流输电和 1000 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 90%和 67%。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3000 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LNG 运输船和 VLCC 超级油轮实现“国轮国造”。国产 600 万吨成套采煤装备投入使用,1000 万吨综采装备开始试用。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能源行业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开展能源科技成果普查,编制了能源科技发展指南。设立了 39 家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评选出首届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奖。建立能源行业标准化管理新体系,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等

16、专项标准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累计发布了 588 项能源行业标准。(五)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城乡居民用能条件不断改善。2010 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约为 2.38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提高了 32%;人均电力装机 0.69 千瓦,比 2005 年增加 0.29 千瓦;人均天然气消费量 88 立方米,是 2005 年的 2.4 倍。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5 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 323 亿元,总投资 1455 亿元,提高了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水平,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每年约 350 亿元,解决了 3000 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年利用量达到 160 亿立方米。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 500 万千瓦,增加了电厂周边农民收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利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2009 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比2005 年提高了 79%。2010 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市供热机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