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克《葡萄园》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695334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芒克《葡萄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芒克《葡萄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芒克《葡萄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芒克《葡萄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芒克《葡萄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芒克《葡萄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芒克《葡萄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号: 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读芒克葡萄园摘要:本文试图从本诗的感官体验和意象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本诗的内容含义和内在情感,并对抒情主人公“我”在诗中的意义与外延以及芒克独有的写作风格在诗中的体现做粗浅的讨论。关键词:芒克 感官 意象 象征 直觉正文:葡萄园是“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芒克的作品,成稿于 1978 年。 葡萄园或许不是芒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但是它同样是值得研读与分析的。作为“朦胧诗”的早期探索阶段的诗歌特点, 葡萄园在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上都有所体现。一、诗歌中的感官体验葡萄园一诗当中的

2、感官性非常强。无论是作者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还是读着从中反弹出来的想象空间中所感受到的感官体验,都非常丰富。从视觉角度来说,在色彩方面,诗开篇“一小块葡萄园/是我发甜的家”就营造了一种熟透的葡萄深紫色的色彩基调。第二节写葡萄“含泪” ,由“泪”造成的葡萄的湿润使得这种紫色进一步加深。诗歌向下进行, “那使园子早早暗下来的墙头/几只鸽子惊慌飞走”中,由于墙头使得园子“暗下来” ,所以又给诗歌的画面抹上了厚重的铅灰色,也使原本的深紫色愈显得阴冷。在“一群红色的鸡满院扑腾”一句,出现了以鸡为载体的零星但是刺眼的红色,而到了下一节, “血在落叶中间流”当中,这刺眼的红色开始扩散、弥漫开去,并且与之前的

3、暗紫色、铅灰色搅和在了一起。深紫、铅灰和红色层层铺盖又互相交融,颇似笔触厚重的水粉画,奠定了诗歌的色彩基调。除了颜色的变换,诗同样营造了一种类似电影镜头推移式的空间感。 “一小块葡萄园/是我发甜的家/当秋风突然走进框框作响的门口/我的家园都是含泪的葡萄”读者可以想象,一开始是一个家门外的全景镜头,然后慢慢推移到了门口,之后聚集在最明艳、最关键的“葡萄”上。随后镜头拉向小院,首先展现出来的是静止的、凝固的墙头,这种静止与凝学号: 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固更加反衬出鸽子飞走时的“惊慌” 。在这里同样出现了一组光影对比,并且一

4、阴影吞噬光明的结局告终,为诗的结句“这是在我家失去阳光的时候”做了铺垫。随即镜头并行扫向园子中的三组对象:胆怯的孩子、不见了的狗(即狗应该所在之地的空白)和扑腾的鸡。最后,镜头再次聚焦,跟随“我”的视线再次集中到了掉在地上的“葡萄”之上。镜头切换的流程图:除了视觉感官,诗中的听觉感官同样丰富。诗的开篇“一小块葡萄园/是我发甜的家”中,营造的是一种至少表面上安宁祥和的氛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园子中的秋虫鸣叫以衬园子之静。但是“当秋风突然走进哐哐作响的门口” ,这种表层的安静就被秋风吹门,门撞击门框发出的低沉而笨重的声音打破了。由于“哐哐”声所可能蕴含的不祥,鸽子被惊吓而飞走,其扑棱翅膀的声音由于

5、急促而更加增田了令人不安的因素。犬吠声的缺席由鸡的咯咯声代替,鸡的聒噪使得环境又染上一层躁动不安的情绪。除此以外,我们或许还可以想象石子滚落的声音、木栅栏的吱呀声、细树枝的折断声,还有葡萄掉下来时不轻不响含糊的钝声。但是,随着“这是个想安宁也不能安宁的日子”的到来,那些无论是轻还是响、清晰还是混沌,属于个体的尚能辨析的声音最终被一篇浑浊而沉闷的声音吞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维度,本诗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固、封闭但又颇具想象和感受空间的一个环境。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下,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一种隐匿的忐忑不安、压抑的焦虑、茫然不知所措、哀伤而又不甘,但又颇为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与是诗歌意象相结合

6、,而变得更为显著。二、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在写作的笔触上,本诗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写实笔触,但是同样又具有极强的象征色彩。从“当秋风突然走进哐哐作响的门口/我的家园都是含泪的葡萄”看起。我认为, “秋风”在这里依然保持了其传统的象征意象,即革命与冷酷的象征。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认为,秋为金,金为革。我倾向于认为,芒克的这首葡萄园与其写作的年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必然也就包含了对其的看法与情感,可以看作是对文革时期社会的某种影射 1。 “那使园子早早暗下来的墙头/几只 鸽子惊慌飞走”一节中,墙头“家园”的全景 葡萄(园子(墙头与鸽子)胆怯的孩子消失的狗(空白)扑腾的红鸡葡萄学号:

7、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与鸽子是两个主要意象。墙本身应该是起到护卫家园的职责的,既然已经无法护卫(“使园子早早暗下来” ) ,那么墙本身就成了一种衰败的累赘。同时,墙头也是鸽子的栖所,如今墙头已然黯然失色,鸽子也只能选择飞走。失去了保卫家园和提供栖居意义的墙,其作为所谓“屏障”的意义也就一下子消失了。诗中的悲伤、忧虑和不安也由此开始蔓延。在失去了“屏障”以后,孩子也因为胆怯、害怕而“藏了起来” 。总是转悠的狗也没了影踪,狗是为主人看家的,狗的缺席可以看做另一种护卫的失去,使私人隐私的被侵犯成为可能。扑腾喧闹的红色的鸡可以被

8、看做是最明显的一处象征,即文革中的红色暴力对于家庭与常态社会的冲击,并且带来反常与混乱。诗名为葡萄园 ,那么就包含了两个意象:“葡萄”与“园” 。首先来看“葡萄” ,它在文中着重出现了两次(上文中所提到的两次“聚焦” ) 。两次葡萄的出现是不同的,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是“含泪的葡萄” ,而在临近结尾处,是“掉在地上的葡萄” ,并且还出现了“血” 。可以想象“血”可能是由于葡萄落地的疼痛、腐烂而流淌出来的汁液,是一种虚指。诗歌开头的“泪水”已经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在诗末则经由“血”而上升为痛苦。如果说在当中几节并列的中景镜头中鸡飞狗跳的小场景是对红色暴力带来的糟糕后果的一种暗示,那么触目惊心的

9、“血”就是直接的呈现。 “泪水”与“血”加之于“葡萄” ,给了葡萄相当丰沛的感情,葡萄由此增添了人性的色彩,也就使诗中的悲悯情怀更为强烈。一个个葡萄构成了一大串葡萄,从传统意象上来讲,成串的葡萄象征了丰饶、希望与团圆。无论是含泪的还是流血的葡萄,都暗示了原先的丰饶、希望与团圆被打破、破坏。联系写作背景进行联想,在此诗中,葡萄可能还涉及到“家园”的含义,即诗歌标题中的第二个意象“园” 。单个的小葡萄象征着单独的家庭(小家园) ,而整串的葡萄则是由小的家园构成的大家园国家、社会。 “家园”一词,在现代语汇中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大词,但是在葡萄园中,显然是一个小词(“我的家园都是含泪的葡萄” ) 。这种

10、双重性使得看上去只是“我”家的小事,又同样是“大家”的事。诗歌的经验就从个人上升到了集体,也就揭示了时代暴动给予人民的伤害是普遍的、泛性的。结合诗中的感官体验与意象象征义,我们可以大致整理出本诗的叙述与情感线索:一小块葡萄园(对象的出现)1 在李遇春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一文中,作者认为葡萄园一诗其实是对大地、自然遭破坏而表现出同情和惋惜,从侧面传达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虽然芒克很多时候被称为“自然诗人“,但我并不认同关于葡萄园一诗的这一看法。学号: 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是我发甜的家(表面的平静)当秋风 突然走进框

11、框作响的门口(冲击的第一次到来,带来不祥的预兆)我的家园都是含泪的葡萄(悲伤)那使园子早早暗下来的墙头(屏障失去,黑暗的逐渐降临,焦虑)几只鸽子惊慌飞走(忐忑、惊恐)胆怯的孩子把弄脏的小脸偷偷地藏到了房后(害怕、恐惧)平时总是在这里转悠的狗这会儿不知溜到哪里去了(反常、 护卫的失去)一群红色的鸡满院扑腾咯咯叫个不停( 红色暴动带来的混乱与躁动,不安的情绪升级)我看着葡萄掉在地上( “看”的茫然与不知所措)血在落叶中间流(受伤、痛苦)这真是个想安宁也不能安宁的日子(不甘心)这是在我家失去阳光的时候(承认事实,无可奈何)三、 “我”是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很显然

12、, 葡萄园一诗属于“有我之境”抒情主人公“我”在诗歌中出现了。诗中叙述的显然是“我”家的故事。那么葡萄园一诗中的这个“我”又是谁呢?显然,这个“我”是虚指的,而并非作者本人。但是作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 “我”是谁也是个颇为有趣的话题。“我”在诗中对于“我”家(葡萄园)的遭遇的叙述口吻是比较直白的,而且构成也相当简单。 “我”在叙述中所关注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动物身上(鸽子、狗、鸡)学号: 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而没有具体的“人” (也不需要人) 。整个叙述过程很干净也很单纯,虽然情感蕴含其中,但是“我”没有做任

13、何点明。或许可以这样猜测, “我”年纪并不大,或许只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少年,有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懵懂,能够觉察到异样,但略显茫然,还带有一点纯真。这样的“我”作为叙述者,可以读出另一层含义,即“我”少年,是和“家园”一起被破坏的,是一个受害者。面对破坏, “我”所能呈现出来的最多也就是不甘心和些小的抱怨(“这真是个想安宁也不能安宁的日子” ) ,更多的是焦虑、不安的心情。诗对“我”没有任何交代,对“我”家的未来也没有任何交代,所以也就把思索与批判留给了读者。这就展现了诗歌的外延性。我认为,这里的“我”在面对暴力之时,是无力的、软弱的状态,颇有任人宰割的意味。这也是在文革中多数人的命运选择,逆来

14、顺受。丧失了安宁固然令人沮丧,但是能够给予的只是软弱的态度。人性本身也是软弱的。所以“我”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是普遍的人性的一个反映。从“我”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并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揭示力度, 葡萄园一诗的外延可以说是相当丰富,这也是它成功的地方。四、芒克诗歌的口语化特色按照庞德的看法,一个人若想成为一个好诗人,就应该在 16 岁以前把所有好诗都读完,使自己拥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趣味和正确的判断能力。 “然而对大多数中国诗人,尤其是1949 年前后出生的一代诗人来说,却不啻是一种讽刺。当芒克开始写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甚至说不上有什么完整的好诗的概念。 ”2他的全部文学阅历仅仅是“加起来不超过一打

15、人的有限作品” 。 3但是这并不妨碍芒克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芒克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直觉的。直觉的特点就是瞬间的、模糊的、整体的,而并不充分讲究逻辑。在葡萄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芒克的用词有时或许并不准确,如“当秋风突然走进哐哐作响的门口/我的家园都是含泪的葡萄 ”一句,如果对语言进行缩句提炼,我们会发现“秋风走进门口” 、 “家园都是葡萄”这样的句子显然有问题,更准确的表述或许应该是“秋风走进门” 、 “家园(园子)里都是葡萄” 。但是这样修改以后,原诗当中芒克在写诗过程中的冲动没有了(如强调“葡萄”与“家园”的关系) ,诗歌视角的方位性也被削弱。正因为芒克的诗始终忠于他的直觉,他的诗句所表达

16、的都是整体性的、瞬间的真实体验。他的诗虽然不精确,但是浑然一体,非常自然,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2 唐晓渡芒克:一个人和他的诗3 同上学号: 08300110020 姓名:李菁 课程代码:CHIN120001.03 课程名称:文学原典导读得到直观的感官体验(诚如本文第一部分指出) 。芒克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葡萄园虽然不是最典型的作品,但是如把门习惯说成是“门口”也是北京口语的一个体现。此外,诚如本文第三部分所指出的,诗歌语言的叙述也相当直白,并不晦涩,也没有夸饰。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读者所体验到的情感也是质朴的、自然的、纯粹的。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容易唤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也使诗歌的抒情本质得到加强。作为文革时期的诗人,芒克的葡萄园显然有其朴拙之处,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地下诗歌,尤其价值和光芒所在。通过对葡萄园多角度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写作时的热情与冲动,触摸到那一代诗人的时代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