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精选

繁星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04KB
约39页
文档ID:34692204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精选_第1页
1/39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40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抗日烽火” 编有主体课文《歌词两首》《狼牙山五壮士》 , “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平型关首战告捷》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通过对这些描写抗日战争诗文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篇章———抗日战争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写一篇读(观)后感” ,让学生围绕抗战这个主题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历史知识介绍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进行阅读教学时,注意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不要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本单元教学用9~11课时3 歌词两首教材说明松花江上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40〔解题〕《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结构分析〕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6行) ,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第二层(第7~14行) ,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第三层(第15~21行) ,呼唤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语意理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40这3行歌词满怀浓重的乡恋之情,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东北是我国原大行政区名,1949年设置,当时辖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热河、松江六省和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旅大五市(后增设长春、哈尔滨两市) ,1954年撤销。

歌词所说的东北,指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上段称第二松花江,源自吉林省东南中朝边界的白头山天池,向西北流到扶余县与嫩江汇合后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经黑龙江省南部,在同江县境内入黑龙江全长1840千米,流域面积 54.56 万平方千米本句采用借代修辞格,借松花江代指故乡,借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代指发达的工业、农业,概说家乡的美丽富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3行歌词诉说故乡除美丽富饶外,还有令人牵肠挂肚的亲人 “同胞” ,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这里引申为同一国家的人 “衰老” ,因年老而体力衰弱第1行重复本诗的首句,突出思恋家乡的情感,第2、3行转入对人的怀恋,怀恋所有的乡亲,更怀恋年老体弱的父母前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故乡的土地,后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养育自己的亲人这六行歌词由物到人,表达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40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抒发了漂流他乡的苦痛之情,为下面渴望回故乡做了铺垫。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这4行歌词诉说流浪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使“我们”土地沦丧, “我们”才流浪 “九一八” ,即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军队在南满铁路上埋下炸药包,炸毁了一段铁路随即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制造了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口实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使区区700名日本关东军势如破竹般从西面、北面攻破北大营防线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同一天,长春、安东、营口相继陷落在短短几个月内,东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在沦陷区大肆烧杀抢掠,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九一八”反复两次,表明这个日子对东北人民是何等的刻骨铭心,这是国家的耻辱,这是民族的耻辱!就是“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东北人民面对日军的铁蹄,军队不抵抗,手无寸铁的乡亲只能“脱离家乡” , “抛弃” “无尽的宝藏” ,背井离乡,流浪关内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表现了数以万计的东北民众过着漫无目的的,无休止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40的流动的生活。

“流浪”反复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流浪时间之长,无休止,又表现了流亡者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向上苍、向国人进行控诉,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控诉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不体恤民众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几行歌词与后面的“收回无尽的宝藏” “欢聚一堂”都是一个意思,即收复失地,返归故乡,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发问第1问,是从场所上发问,现在“我”在关内流浪,什么时间能不流浪,从关内回到东北?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第2问,字面上是从物产角度发问,实质是强调了家乡东北物产丰富,现在丢失了,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第3问更进一层,从人的角度发问,亲人离散,令人痛心,什么时候亲人才能团聚?回到家乡,收回物产,亲人团聚,都标志着打败日军,光复东北〔写作特点〕1.采用哭诉的形式表达了流亡之痛面对东北流亡者的悲惨境遇,面对祖国大片土地的沦丧,作者义愤填膺于是以流亡者身份,发出悲怆的控诉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显得真实、感人流亡者控诉日军的罪恶,控诉流浪的凄苦,控诉蒋介石的不抵抗这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40种内容感人的歌词,再配上以河北妇女哭亡夫的曲调为基调的旋律,词曲珠联璧合,使歌曲成为一首悲怆的哀歌。

2.反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精炼与情感浓烈,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而必要又恰当的反复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这首歌词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比如,两次连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突显了怀恋家乡的情感 “九一八”反复用两次,表达了难忘国耻的情感 “流浪”反复3次,宣泄流浪之苦,以及心中的哀愁 “哪年哪月”反复两次,尽抒期盼回乡的情思,表达驱逐日寇的决心最后反复两次“爹娘啊” ,仿佛是流亡者大放悲声的哭诉,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反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歌词的节奏感更为鲜明保卫黄河〔解题〕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上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 万平方千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该段黄河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为清彻;河口至河南省孟津段为中游,穿黄土高原,含泥沙量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40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抗战时,中共中央、八路军司令部都在黄河流域,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母亲河”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倾情合作的名作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以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撤退,途经陕西宜川县附近的黄河诗人看见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壮观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联想到威武不屈、英勇抗敌的中华儿女,创作灵感顿生,开始了《黄河大合唱》的酝酿1939年1月,抗敌演剧三队抵达延安2月26日,冼星海去医院看望负伤的光未然两位在白区一起战斗的老朋友十分兴奋畅谈中,冼星海流露出再度合作的希望此时,光未然赞颂黄河的诗章已酝酿成熟,立即将激情汇集于笔端3月11日晚上,在西北旅社宽敞的窑洞里,在几盏油灯辉映下,25岁的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当400多行诗句朗读完毕,窑洞里一片安静,顷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后来,冼星海仅用20天就把乐曲谱成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出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黄河大合唱》 ,光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40未然披半身长的黑斗篷,亲自担任朗诵。

演出结束,台下掌声如潮,持续数分钟后来毛主席和很多中央首长都观看了大合唱的演出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新音乐的创举,它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抗战的最强音,成为抗战艺术中的精品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许《黄河大合唱》由8首歌曲组成,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词描写了抗日战争万马奔腾的伟大气势,抒发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和豪情壮志〔结构分析〕歌词共14行,可分两层第一层(第1~6行) ,描绘了抗战时期黄河的宏伟景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第二层(第7~14行) ,描绘抗日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英雄真不少” ,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语意理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简洁地描绘了黄河边抗日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战斗气氛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40“咆哮”形容猛兽在怒吼,在本诗中形容黄河水奔腾轰鸣。

诗句先写天上狂风怒吼,再写地上战马嘶鸣,接着写黄河波涛汹涌,怒吼咆哮这些描绘,既是黄河边实景的描写,又是抗日军民抗战气势的描绘因为此曲编为《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有前面六个乐章的铺垫,整个大合唱已顺理成章地进入抗争、拼搏阶段,所以在这一曲中就要发出战斗的怒吼作者用反复修辞格连写两次“黄河在咆哮” ,意在表达黄河正在危急之中,也就是中华民族正在危急之中4行诗,每行结尾均用感叹号,表达黄河儿女激昂的情感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这里的“河西” “河东” “河北”在一起泛指黄河两岸的广大国土黄河中上游大都是高原、高山,地势险峻,故说“山冈万丈高” “高粱”指代农作物这时,农作物大都成熟了山高林密,青纱帐茂密,正是掩蔽抗日健儿,打击敌人的好条件这两行与前边4行合在一起,构成黄河战场的环境万山丛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