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38209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 试卷 91 分考试时限:60 分钟及格分数:60 分 00 14 30考试说明: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正确错误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正确错误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正确错误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正确错误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正确错误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正确错误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正确错误8

2、、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正确错误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正确错误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正确错误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正确错误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正确错误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正确错误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正确错误15、“思”是心之所虑。正确错误1

3、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正确错误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正确错误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正确错误19、“恭”是从“貌”而来, “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正确错误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正确错误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正确错误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正确错误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

4、基本范畴。正确错误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正确错误25、郑玄说:“凶短折,思不睿之罚。疾,视不明之罚。忧,言不从之罚。贫,听不聪之罚。恶,貌不恭之罚。弱,皇不极之罚。”正确错误26、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正确错误27、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一”和“多”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正确错误28、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表现为“本”与“末”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正确错误29、整个儒学强调的一个基本的命题都是“理一分殊”。正确错误30、天下万物只有一个理,但是这一个理它表现在万事万物中,不为天

5、地万物所分有。正确错误31、“思”之五事中前四个方面涉及感官、感性,最后一个方面涉及( )。思维、理性感官、理性思维、感性以上均不正确32、( )是说仪表、态度的要求应是谦恭和恭敬。“言曰从”“视曰明”“貌曰恭”“听曰聪”33、睿是从最高之事“思”而来,( )是说思虑的深远最后就能够达到无所不通。“聪作谋”“明作哲”“睿作圣”“从作乂”34、( )是讲视觉的要求应是清晰地观察和反映认识的对象。“言曰从”“貌曰恭”“听曰聪”“视曰明”35、孔子发挥了( )的思想,他在论语中曾经论及到关于思维有九件事情。孙子兵法尚书洪范篇道德经中庸36、( )意为言说的要求应是到达沟通和理解,能够达成一致或共识。

6、“视曰明”“言曰从”“听曰聪”“貌曰恭”37、(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言”“听”“思”“视”38、“思为人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唯斯而已”出自( )。王羲之王夫之柳宗元王阳明39、“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 )。 尚书洪范篇庄子孟子告子上左传40、( )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41、古希腊时期的( )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宗教派人本主义自然派以上均不正确42、“心即理”的观点,是( )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黄宗羲王阳明庄子老子43、王阳明强调,(

7、 )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格物悟性德性良知44、“知行合一”是( )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孔子庄子王阳明韩非子45、“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 )。致知在格物人格完善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46、( )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孔子墨子庄子鬼谷子47、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 )之道。“愚忠”“忠恕”“中庸”以上均不正确48、( )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辽代元代唐

8、代宋代49、中国哲学侧重强调( )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天人天地万物五行50、( )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孟子老子孙子韩非子51、“白马非马”是中国先秦名家( )的命题。孙斌公孙龙田忌庞涓52、孔子把( )看作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人事”“道”“天命”以上均不正确53、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 )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左传四书集注春秋传习录54、( )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

9、特性。道法气天55、( )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朱熹陆九洲张载陆九龄56、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 ),散为万物。五行两仪五气四象57、在( )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人性论本体论本源论以上均不正确58、朱熹从( )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人性心性欲望本能59、( ),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

10、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南北朝时期唐朝两宋时期元代60、在( )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人性道德本体心性61、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即( )。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62、“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 )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规范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63、老子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地6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11、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 )。法家儒家道家佛家65、“朱子读书法”六条,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专心致志虚心涵泳66、朱熹继承( ),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周敦颐王阳明二程王羲之67、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 )。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68、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 )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天命”“神道”“道统”“人事”69、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 ),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

12、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以上均不正确70、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 )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天文算术乐律释道71、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包括( )。寿富攸好德考终命72、尚书洪范中的“六极”,包括( )。凶短折疾忧恶73、宋明理学大致分为( )。程朱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理学74、古代本体论哲学范畴具有( )的特征,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说明认识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直接性间接性抽象性模糊性75、中国先秦哲学缺乏发展生机的根源恰恰在于哲学的功能性结构发生变化,哲

13、学与( )同胎,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着一个无法被打破的弹性结构。经济文化宗教政治76、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的( )三家合流的互补型结构。儒释道墨77、道德经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真谛,“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有无一体。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以“无”为本以“无”为用以“有”为用以“有”为本78、道德经文约义丰,涵盖( )等诸多学科,其内容朴素自然、深入浅出、洞玄察微、发人深省、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79、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 )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哲学科学政治宗教80、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 )等等境界。安身立命以柔克刚不求而得为难于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