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637090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汇总)(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拜城县北西 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拜城县铁列克镇管辖。2003 年 7 月后被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收购。矿井为拜城县“十五”规划保留井口,平硐开拓。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0.09Mt/a。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的

2、通知(安监总煤装 201133 号)等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 ,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 的要求。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在建设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文件要求 2013 年 6 月底之前需要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并对现有“五大系统”近一步完善。一、设计依据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 号文件“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2煤矿井下安全避

3、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3煤矿安全规程(201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以及其他相关的煤炭行业项目建设规程和规范等。4. 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地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二、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进一步

4、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2设计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为主,同时对矿井已建立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设计在现有其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等进行完善设计。3根据矿井开采现状、采掘接续、工作面位置、井下人员分布及矿井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合理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三、主要技术特征1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井下设置两个采区临时避难硐室和一个自救器存放站。在避难硐室内设计有供氧系统、过滤降温除湿及供水系统、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供电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

5、系统、视频系统、个体防护装备和辅助设施。2矿井新增 1 套 KJ262 煤矿信息救援及辅助系统。3在矿井已有各大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矿井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讯联络系统。4本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建设投资 2780.51 万元,其中:矿建工程126.47 万元;土建工程 8.19 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 1976.36 万元;安装工程669.49 万元。第一章 矿井概况一、概况城镇煤矿建井于 1991 年,投产于 1993 年 5 月,2003 年 7 月以前属于拜城镇的乡镇企业煤矿,行政区划在铁热克镇辖区内,2003 年 7 月后被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收购。矿

6、井为拜城县“十五”规划保留井口,为平硐开拓。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9 万吨/年。(一)地理位置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拜城县北西 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拜城县铁列克镇管辖。中心地理座标:北纬 420320,东经 813342。井田距拜城县城 46km,西距阿克苏约 190km,柏油公路直通县城,交通方便。(二)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井田地层矿区位于铁列克富煤带的中段,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上一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 2-3ms),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J 1t)、阿合组(J 1a),中侏罗统阳霞组(J 2y)以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叙

7、述如下:(1)上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 2-3ms)厚 299m。该组为非含煤地层,上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炭质泥岩(页岩),中部为黑色、灰绿色炭质泥岩夹叠锥灰岩,下部为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局部夹砾岩透镜体。该群与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 1t)整合接触。(2)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 1t)厚 130.07168.82m塔里奇克组为矿区含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二个岩性段,分述如下:第一岩性段(J 1t1)厚 42.9974.91m为一套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 煤层的沉积旋回,本段顶部 13 煤层与上覆第二岩性段粗砂岩为界,整合接触,底部以含砾粗砂岩与米斯布拉克群炭质页

8、岩整合接触,本段含 13 装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在本井田已分岔为二层煤,上层煤为 13-1:,下层煤为 13-2,上下煤层之间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平均厚 6.41m。第二岩性段(J 1t2)该段为一个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该段底部砂岩发育板状斜层理,本段中含 12 层煤,其中 1 煤层厚度稳定,其余煤层不可采,本段以 1 煤层与上覆阿合组为界。(3)下侏罗统阿合组(J 1a)分布于矿区南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夹细砾岩。斜层理发育。(4)第四系(Q 4)冲洪积物(Q 4pal)在井田内沿塔阿利玛沟展布,主要沉积物有砂砾、砂石和少量粘土、亚砂土,呈未

9、胶结的松散堆积。 残坡积物(Q 4esl)为碎石、滚石及粘土、砂土等,呈松散状堆积。2井田构造矿区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总体倾向 130,倾角 30左右,含煤地层沿走向倾角变化不大。在矿区东北角有一走向为北西南东的断裂,即 F 断层。断层面倾向 35,倾角 71。断层性质为张性。宏观特征表现为:形成宽度约为 l0m 的破碎带,破碎带岩石为破碎角砾岩,多层棱角状。断层破碎带内煤层相对层位依然存在,且可与断层两侧煤层相连。但因拉张破碎和后期断层水冲刷而很不完整,稳定性极差。断层破碎带透水性好,在平硐中观察多形成断层水,该断层只有拉张而没有造成原始层位的相对移动,所以断层两侧煤层没有错位。断层破

10、碎带内角砾岩胶结性差,加上断层水冲刷稳定性极差,对井田开采造成极大困难,建议矿山要加强支护。该断层破碎带平均宽约 10m,但对破碎带上、下盘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建设上、下盘留足 25m 的保安煤柱。本报告储量计算时将上、下盘 30m 煤层作为保安煤柱不参于计算。在矿区西部实际揭露一北西南东的正断层,编号为 f 断层,断距 56m 。3煤层井田内煤层是含煤组,含煤岩系为塔里奇克组(J 1t),该井田 6 层煤层(线)缺失,含 8 层煤层(煤线 )。为便于区域对比,仍用原编号,由上而下统一编号为 1、 6、 9、 10、 11、 12、 13-1、 13-2 煤层,其中 1、 9、 13-1、 13

11、-2为全井田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井田内含煤地层塔里奇克组最大厚度 168.32m,最小 130.70m,平均 149.85m,岩煤层厚度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煤层总厚度最大 12.10m,最小 9.94m,平均11.02m;可采煤层总厚度最大 l0.30m,最小为 8.54m,平均 9.42m;平均含煤系数7.35,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 6.27。井田内有可采煤层四层,编号为 IV1、IV 9、IV 13-1、IV 13-2,均属全区可采煤层,现就煤层特征叙述如下:(1)IV 1 煤层位于塔里奇克组第二岩性段顶部,与下方 IV6 煤层间距平均近 46m,与 IV9 煤层平均间距为 6

12、4.01m。IV1 煤层属薄中厚层的稳定型煤层,全矿区可采,是矿区主采煤层之一,结构简单,无类矸,最大厚度 1.36m,最小厚度 1.10m 平均 1.26m,产状1281362831。 1 煤层顶板为阿合组(J 1a)底部的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或砾质粗砂岩,部分地段有砾岩薄层,总体上看顶板岩性相差不大,与煤层为整合突变接触关系,冲刷现象较为明显,底板岩性大多为一套沼泽相灰、深灰色及灰黑色薄微薄层状粉砂岩,含炭粉砂岩和碳质泥岩,与煤层渐变过渡接触关系。煤层直接底板岩性与其下伏地层的岩性变化不大,均为较细的粉砂岩到含炭粉砂质泥岩的岩性相合。(2) 9 煤层与 1 煤层间距为 64.01m,与

13、13-1 煤层间距为 23.45m。 9 煤层属中厚煤层,最大厚度 2.38m,最小厚度 2.18m,结构较简单,含数层夹矸,夹矸厚小于 0.5m,产状 1291293231, 9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细砂岩。(3) 13-1 煤层该煤层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全矿区可采,属中厚稳定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厚度变化较小,最大厚度 2.74m,最小厚度 2.60m,平均厚度 2.68m,总体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产状变化范围在 1291323031之间。与 9 煤层间距为 23.45m,与 13-2 煤层间距平均为 11.64m。 13-1 煤层底板和 13-2 煤层顶板系二煤层之间的夹层,主要

14、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粉砂岩。 13-1 煤层顶板岩性为第二岩性段下部的灰白色厚层状粗砂岩,局部有砾岩层及含砾粗砂岩,其成分多为岩屑粗砂岩,与煤层为明显整合接触,局部有冲刷现象。(4) 13-2 煤层该煤层为塔里奇克组含煤岩组(J 1t)最下部的一层煤,与上煤层 13-1 间距平均为11.64m,由东向西有变大趋势。该煤层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是全井田内厚度最大的煤层,属稳定型中厚厚煤层。全矿区可采,最大厚度 3.80m,最小厚度 2.70m,平均厚度 3.29m,有一层稳定夹矸,夹矸厚 12cm 左右,总体来说煤层向西有变薄趋势,产状变化1271362931。

15、13-2 煤层的顶板是和 13-1 煤层的夹层,前已述及,其直接底板为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和粉砂岩,颜色为灰、灰黑色薄层状构造,走向上厚度不稳定,由几十厘米到 2m 左右,岩相变化不大;在直接底板之下为塔里奇克组第一岩性段的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岩性、岩相在走向上变化不大。4煤质(1)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井田内四层可采煤层中 9、 13-1、 13-2 的物理性质几乎相似, 1 有所区别,分别将 1、 13 的物理性质描述如下: 1 煤层:原煤为深黑色、黑色条痕,为十分光亮的玻璃状光泽。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断口为参差状,阶梯状,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组成,肉眼观察煤岩类型为半

16、亮煤。 13 煤层:原煤为深黑色、黑色条痕,强玻璃光泽,细宽条带状结构,局部为均结构,层状构造,断口为参差状断口和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中等,性较脆。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组成,次为暗煤,肉眼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次为半暗煤及暗淡煤。(2)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煤类井田内四层煤原煤水分介于 0.5%0.8%之间,精煤水分介于 0.4%0.68%;原煤灰分介于 4.37%32.61%之间,IV 13-2 煤层原煤灰分较高,为 32.61%;原煤挥发分介于 16.08%19.36% 之间,精煤挥发分介于 13.91%19.36%之间。有害元素 S的含量不高,介于 0.22%0.48%之间;P 元素含量除 IV13-2 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