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美学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36369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与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哲学与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哲学与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哲学与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哲学与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与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与美学(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与美学前 言一,对美学的理解言说一切的前提。我们言说中国美学史也好,西方美学史也说,其基本的前提是我们对美学的理解。美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现代美学体系应该具有国际性。我们研究中国美学是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现代美学体系。也正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重视中国美学史的自身特殊性。这是国际性学科的需要,也是中国美学的需要。这里有一个辨证的说法,即,越具民族性的就越具国际性。 “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

2、本质、特点和规律。 ”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不能只看历史上的先哲是怎么样论美的。而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阈。要看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所发展的美学个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中国美学史的中心的审美意象。审美文艺学的比重较大。但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美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它属于逻辑思维的范围。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美学范畴和命题。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例如唐“境”宋“韵” 。所以,中国美学史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换的历史” 。审美意识有两个序列:形象的序列和范畴的序列。美学史的

3、对象是范畴的序列。二,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美学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发端、展开和总结。1、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期。此时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理论思维非常活跃,曾出现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 周易的作者、庄子、荀子等大哲学家都是此时出现的,做为其哲学的一部分的美学,他们提出了“道、气、象、美、味、妙、大、兴、观、群、怨、 ”等范畴,提出了“涤除玄鉴” 、 “心斋” 、 “坐忘” “历与西施,道通为一” 、 “象罔可以得道” 、 “观物取象” 、 “立象以尽意”和“化性起伪而成美”等命题。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比较重要的著作除了孔子外,是老子、庄子、 周易 、管子等。

4、中国美学的“气韵说” 、 “意象说” 、“意境说” 、关于审美观照审美客体审美心胸的理论和艺术创造艺术生命的理论都是源于老庄、 周易和管子 。2、魏晋南北朝到明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期。此时出现的美学范畴和命题主要有:“意象” 、 “隐秀” 、 “形” 、 “神” 、 “风骨” 、 “气韵” 、“神思” 、 “情” 、 “景” 、 “虚” 、 “实” 、 “兴趣” 、 “妙悟” 、 “气象” 、 “意境” 、 “韵味” 、 “性格” 、“情理” ;“得意忘象” 、 “声无哀乐” 、 “传神写照” 、 “迁想妙得” 、 “澄怀味象” 、 “同自然之妙有” 、 “度物象而取其真” 、 “外师造化,

5、中得心源” 、 “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 “身即山川而取之” 、 “成竹在胸” 、 “身与竹化” 、 “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 “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者化之而使无”等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明末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从而使理论思维得以活跃。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做了准备。中晚唐不是中国美学史的界线。3、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期。此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三个黄金时期。此时出现的王夫之、叶燮的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 画语录和艺概也可以看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 “在中国古典美学总结时期的理论

6、形态中,主要是在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以理 、 事 、 情才 胆 识 力为中心的叶燮的美学体系中,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在石涛的画语录和刘熙载的艺概中,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体系已经得到充分的展开,它的特点也已经得到充分的显示,这样就更便于我们对它进行把握和概括”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入手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是一条新的思路。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有关流行观念1、西方美学重“再现” 、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 、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先秦的“道法自然”和“观物取象” ;魏晋绘画的“传神写照” 、 “澄怀味象”和“气韵生动” ;唐五代的“同自然之妙有”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宋代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明代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命题都不是“表现”能含盖的。而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总结形态中的王夫之关于审美意象的性质是“现量”的观点和叶燮的艺术是客观的“理” “事” “情”的反映的观点。都不能归结为“表现的美学” 。本观点的三个论据:(1) ,中国没有典型理论;(2) ,中国发展了意境理论;(3) ,中国美学强调“诗言志” 。对于(1) ,是不了解中国小说美学(小说点评) ;对于(2) ,是没有理解意境的内涵;对于(3) ,诗言志不代表中国美学的精神,而代表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是意象说。 “审美意像是在直接的审美感兴中产生,是对于审美自

8、然的真实反映” 。2、西方美学偏重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 “真”统一;中国美学偏重于伦理学,侧重“美” “善”统一。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老庄、王充、荆浩、王夫之、叶燮和明清小说美学都很重视“美” “真”统一。这里的“真”就是“自然” 。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历史的顺序和逻辑的顺序都说明了这一点。老子的美学范畴:道、气、象、有、无、虚、实、美、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影响了后来的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许多看法,如: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虚实结合;味和妙的理论;平淡和朴拙的理论;审美心胸的理论,都以老子美学为发源地。1、 “道气象”是老子美学中三个

9、相互连接的最重要的范畴。A、道的性质。道是原始混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产生万物(道生一,)道无意志无目的(道法自然)道自己运动(在逝,远,返的动之中)道是有无统一(老子第一章。作为天地之始其为无;作为万物之母其为有。道无具体形象,感觉无法把握。大象无形。但又是有差别的,道是有限和无限、混沌和差别的统一) 。总体上有唯物论倾向。B、气和象。 “道之为物,惟晃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精,。 ”道恍惚窈冥但非绝对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中有象物精。精即是气。在他的宇宙发生论中,包含着万物的生命和本体就是气,也就是道是思想。阴阳两方,气中统一。象即物象,也不能脱离道和气

10、,否则就失去本体和生命,而毫无意义。C、美学影响。六朝开始,审美客体体现道和气才成为审美对象;审美观照要从象进入对道的观照(宗柄的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 ,审美观照的实质就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进而,要求审美要突破象,导致了“境生于象外”命题的出现,而入道;唐代出现了“境”的范畴并被视为审美客体;艺术创造要体现道方有生命力,六朝的气韵生动是这一思想的概括。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最高法则。2、有无虚实这四个范畴是对道的表述,从宇宙本体看,道是有无统一,从现象界看,道是虚实统一(天地风箱喻) 。万物也是如此,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影响:虚实结合成了重要的美学原则,要求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

11、合才能真实地反映生命的世界。六朝的气韵生动中的气同时表现了象和象外的空。没有这种虚空就无气韵生动,作品就无生命。唐代的“境”和“象”的不同就在于它包含了象和象外的虚空。中国诗画中的虚空和空白决定了其意境的产生。虚实结合原则体现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区别。这个原则来源于老子美学。3、美味妙A、美。美这个范畴在老子之前就出现了,但是老子给了它两个新的规定性。 (美之为美,斯恶也)首先,美善不同;其次美在这种区别中呈现自己。他简单地否定艺术和美, (圣人为腹不为目)影响了墨子和韩非,是消极的。我们反对将这里的美解释为实用的观点,因为为腹才是实用,为目正好是美感。同时老子也否定形式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12、) 。这种思想影响了韩非和淮南子 (白玉不琢,美珠不文) 。但开启了“拙”的审美理想。B、味。淡乎其无味,是一个审美标准,味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出现。他其实是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味无味)是味一种最高的味,是道之味。影响了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和司空图,宋代的苏东坡等人的思想,进而发展出一种艺术上的平淡风格和趣味。C、妙。妙较之美更重要。妙是由老子第一次提出的。 “妙和徼都是道属性。 道是无又是有 。从作为天地之始 , 道是无 ,无名,无极,无形,无规定性、无限性,不能直接为感官所感觉。从作为万物之母 , 道转化为有 ,也就是有了规定性、差别和界限。老子认为,把握道的无的一面,是为了观照道的妙的属

13、性。所以, 妙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妙和徼都属于道 。 道又叫做玄 。 妙和徼 同谓之玄 。但是玄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更为接近,所以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的特点是自然 , 道法自然 ,所以妙又出于自然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他赞扬古之善道者 微妙玄通 。 古之善道者所以妙 ,就在于他取法于道 ,体现了道的无的一面。老子之后, 易传和庄子等书中也用了这个妙字,不过还多偏重于哲学的意味。同老子一样,强调妙出于自然 , 不可以形诘 , 不可寻求 。到了汉代, 妙就成为常用的审美的评语,成为了一个美学范畴。如杨兴称贾捐之言语妙天下 (见汉书贾捐之传 ) ,班固称屈原

14、为妙才 (见离骚序 ) 。魏晋之后,这个妙字用得更广泛,简直是众“妙”层出不穷。 ”1(朱自清的概括)“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 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所以妙必然要超出有限的物象(所谓象外之妙 ) ,更不能用名言 (概念)来把握(所谓妙不可言 ) 。强调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所以妙这个字并不在于好看、奇特、美,它与道 、 自然等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妙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435 页。和生命。正因为妙这个范畴的内涵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后来美学史上出现的很多重要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头和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 ”

15、“从老子的妙这个范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些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对于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因而往往包含形而上的含义。 ”4、涤除玄鉴老子提出了一个关于审美心胸的命题,这就是“涤除玄鉴” 。这个理论有两层含义。第一,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就是玄鉴。第二,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望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这是观道的条件,即“涤除”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复即回到本原。影响:影响了管子、荀子(虚一而静) 、韩非等,最重要的是到了庄子,形成了“心斋,坐忘”的影响深远的审美心胸论。六朝时,宗柄的澄怀观道与涤除玄鉴同(两个层次) ,之后陆机、刘勰(贵在虚静,澡雪精神)将这种审美心胸论引入了文艺领域。唐代刘禹锡(虚而万景入) ,苏轼(欲令诗境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都受到了这种理论的影响。尤其著名的是宋代的郭熙的“林泉之心”理论,作为审美心胸论的丰富,也受到了老庄的影响。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基点和中心,是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达到“仁”的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与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内在的联系,于是他重视美育。要使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发挥出来需要符合“仁”的要求,于是他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