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36263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 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二、 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 2、文艺观念三、 简答题:1、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4、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第一章答案一、 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

2、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4、 “开山的纲领”二、 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三、 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

3、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 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

4、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 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 ,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第

5、二章一、 填空题: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2、 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3、 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的 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二、 解释概念:1、 “兴、观、群、怨”2、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3、 “以道制欲” “乐合同,礼别异”4、 “温柔敦厚”三、 翻译: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泰伯2、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3、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6、荀子 乐论4、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 乐论四、 论述题:1、 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2、 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第二章答案一、 填空题:1、 “诗教” ;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2、美和善3、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4、 乐论二、 解释概念:1、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 ,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

7、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2、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3、 “以道制欲”

8、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 “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4、 “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9、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三、 翻译:1、 孔子说:“修身用诗来感发意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乐来陶冶情操,从而完成品德的修养。 ”2、 孔子说:“读诗三百首,把政事交给他,完不成任务;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地应酬、谈判;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3、 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的喜乐之情,必定流露在声音中,表现在动静上,而做人的道理,声音、动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部都表现在音乐之中。4、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先王十分谨慎地修饰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

10、谐而不淫邪,音乐庄严端正,百姓就心齐而不混乱。百姓和谐心齐,兵力就强盛,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感来侵犯。四、 论述题: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是干政的必要条件,如“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邪” ,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2、 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

11、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荀子奠定了儒家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原道” “宗经” “征圣”的思想上;荀子在强调“诗言志”的“志”必须是圣人之道,百王之道外,还肯定人“情”的合理性,可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先声;荀子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乐论篇,提出“音乐-人心-治道”的价值思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认为音乐有和同人心的作用,提出著名的“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等等。第三章一、 填空题:1、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2、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二是。3、 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

12、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4、 荀子解蔽批评庄子。5、 庄子 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可以意致者,物之也。”6、 ,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二、 解释概念: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 “坐忘” “心斋”3、 “指与物化”4、 “得意忘言”三、 翻译:1、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一城焐途袈唬黄胛迦眨 桓一撤怯 勺荆黄肫呷眨 煌 嵊兴闹 翁逡病笔遣皇币玻 薰 淝勺 夤窍 蝗缓笕肷搅

13、郑 厶煨裕恍吻 烈樱 缓蟪杉L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庄子 达生2、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庄子 达生3、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亹亹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 庄子 田子方4、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

14、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庄子 天道四、 问答题:1、 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2、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3、 为什么说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三章答案一、 填空题:1、外部规律研究

15、;内部规律研究。2、对“象”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3、 崇尚天然,反对人为。4、 “蔽于天而不知人”5、 粗;精。6、 物我不分。二、 解释概念:1、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 ,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 “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3、 庄子 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 ,即手指和所画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