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622736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新青海建设的不竭动力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创伤中迸发、在奋进中升华。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是“五个特别” 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的延展升华。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既要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更要与实现新青海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要通过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引导全省各族人民奋起于新的起点,致力于科学发展,凝心于真抓实干,

2、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惠及全民的实际成效;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自觉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一股激情和热情,要有一股冲劲和闯劲,要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转化为激发潜能,豪情满怀地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既要积极争取外界的帮扶,更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加快新青海建设进程,一方面要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的精神状态,抢抓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藏区跨越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支持力度等三大政策机遇;另一方面要以主

3、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推进各种创新,不断争创青海新优势,打造青海新品牌,展示青海新形象。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前,尤其要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所焕发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于各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为新青海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首先,要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大视野下解读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不仅仅是青海全省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更是中华民族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地不分东西南北、国内境外,人

4、不分男女老幼、民族信仰。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塑造者,不仅仅是投入第一线行动的各族军民,还有许许多多在抗震救灾第二线甚至第三线默默做出贡献的各族军民。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青海高原精神的充实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砥砺与升华。一言以蔽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神边界不只是青海,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青海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因此,总结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立意要高、视野要宽,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野下充分挖掘、总结其精神内涵、时代特征及现实意义等,要在青海这片热土全面践行这种伟大精神,使之成为新青海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其次,以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发青海丰富的精神

5、文化资源。“缺氧不缺精神”常常是我们概括青海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一句话。的确,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各族人民开发青海、建设青海的历程中,先后形成了小高陵精神、柴达木精神、龙羊精神、湟源牧校精神、牦牛精神、高原攻关精神、“五个特别” 的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众多优秀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六十年来青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稳步推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更是一笔丰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以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发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三,对玉树抗震救灾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建议有关部门考虑组织编写一本全面反映玉树抗震救灾整个过程的抗

6、震救灾编年史,或编写反映整个抗震救灾过程的影像志。这既是整个抗震救灾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资料,又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教材,具有存史、咨政、育人的多重功能。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推动青海教育跨越发展青海教育省情有六个“特 ”。一是特殊的环境;二是特殊的困难;三是特殊的需求;四是特殊的价值;五是特殊的政策;六是特别的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以伟大的精神作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致力于“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加大改革力度、打造若干亮点”,致力于以教育为各族人民谋幸福。要落实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要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发展。要深

7、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全省各族人民在伟大的抗震救灾行动中积累和升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我们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生开展省情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而持久地宣传、学习和践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鼓励编写校本教材,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生思想品德课和相关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布置各级各类学校今秋开学第一课统一宣讲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省情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刊、网络、广播电视、墙

8、报、板报等形式,宣传抗震救灾中党的领导力量、祖国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宣传抗震英雄的精神,高校还应组织开展有深度的理论研讨。要通过深入而有效的教育,让“大爱、团结、祖国、坚韧、挑战、感恩、奋进”等抗震救灾关键词汇,深入学生脑海、植入学生心田,成为青少年学生人生最可宝贵的精神养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广大莘莘学子,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教书育人,追求工作不留败笔、事业不留遗憾、人生不留骂名的境界,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新青海建设培养造就合格

9、建设者和接班人。挑战极限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是“生命极限” 地。“苦干三年,让玉树跨越 20 年” 这是地震灾后省委、省政府用实际行动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但从高原医学角度来讲,用 3 年时间重建美丽的玉树,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又是一次极限挑战。大力弘扬“挑战极限”的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职能,转变办学方式,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青海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玉树灾后重建建功立业。作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提高

10、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认真总结和弘扬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真干、实干、苦干,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事创业氛围,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各项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实现学校工作跨越式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大力解放和发展学校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确定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目标水平路径和日程表,挑战极限,努力做到人文日新。组织有限资源与无限目标之间的优化配置,建设和塑造“高水平、有特色”的青海大学文化和青海大学精神。形成朴实、苦干的校风;弘扬“志比昆仑、学竞江河” 的校训;实施 “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战略;树立“自信、开放

11、、有为、创新”的青海大学文化精神。逐步形成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的办学特色,我们把发展目标定位为,未来 5 年,达到“211 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基本水平;未来 10 年,达到西部重点大学中等水平;未来 50 年的目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原名校。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使之产生“ 乘数效应”,使青海大学的发展方式和办学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增强做好学生“五爱”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五爱” 教育贯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12、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五爱”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五爱” 的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广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五爱” 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把开展德育工作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好“五爱

13、” 工作的针对性。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物理空间,又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站等媒体和餐厅、宿舍、走廊等公共场所的渗透作用,积极宣传抗震救灾精神,使学生接受熏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五爱” 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思政论坛、英模报告会、观看影像资料等将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寓教育

14、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举办一系列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鲜明的活动,促使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感受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高校开展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真正把这一精神讲清楚、讲透彻,使之转化为青年学生奋发学习、健康成才的实际行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教育学生树立大爱同心的博爱思想。玉树地震后,举国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血脉亲情,共同汇聚成温暖人间的无疆大爱。大爱同心,是一种血浓于水、患难与共的大爱情怀,一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空前团结,一种超越了民族、宗教、地域界限的骨肉亲情,是生命之爱、人民之爱、国

15、家之爱。用这一精神去教育和感化学生,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间有大爱,真情永不变,人性的光芒永远闪耀。教育学生锻炼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玉树抗震救灾的战场,将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愈挫弥坚的精神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遭遇的磨炼普遍较少,苦难和挫折教育相对不足。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对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开展省情观、成才观、奋斗观、压力观、挫折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直面灾难和艰险,从小事做起,艰苦创业,玉汝于成。教育学生培养挑战极限的特别精神。敢于挑战极限、善于挑战极限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16、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地处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挑战极限的精神与“五个特别” 的精神一样,显得弥足珍贵,需要各族大学生精心锤炼和养成。教育学生永存感恩奋进的高尚情怀。知恩图报、感恩之心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道德感情,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最恒久的道德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教育学生永存感恩奋进的高尚情怀,切实把这份感恩转化为发愤学习的实际行动,努力成才,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对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哲学思考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前提是要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深刻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虽然指向有所侧重,但又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大爱同心是“情感基础”,坚韧不拔是“内在动力” ,挑战极限是“精神支柱”,感恩奋进是“不竭动力之源”,四句话统一于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也是与“ 五个特别 ”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一脉相承的。就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