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621375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中东经济的现代化既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东各国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生产力状况、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各自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并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1973 年中东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中东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西亚各国因人口基数小、避低就高的就业观念、伊斯兰教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术等因素所致,劳动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劳工。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西亚输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

2、送劳工的非阿拉伯国家,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和东亚的韩国紧随其后。据统计,1975 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输向西亚的劳工占整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 2%,到 1980 年此项比例升至 54%,到1989 年有所降低,为 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 年占 97%,到 1989 降到不足 30%。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所占比例由 1975 年的 1%升到 1989 年的 22%。从 20 世纪 70-80 年代早期,韩国一直是西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肋年代达到高峰,人数超过 15 万,90 年代以后这种地位显著下降,跌至不足 1000 人。这种趋势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廉价

3、劳动力输出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结果。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劳务流动主要表现为非产油国的劳动力大量向产油国流动,他们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中东地区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侨汇收入的劳务输出国在敦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互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成 1976年阿拉伯国家间相关协议的签定。据对劳务输出国的调查表明,中东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务流动的特点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 2 至 5 年,另外,流动的一般是非技术的或者半技术的人员。而从发达国家进人的多是长期的技术劳务,被称之为“脑力输出” 。中东地区劳务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在

4、20 世纪 80 年代初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 年以后油价下跌,中东国家相应也减缓了劳务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和资金的一体化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东各国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地区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由传统的金融体制向全球一体化转型,成为中东经济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领域。当前,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总结,中东国家金融一体化主要显现出下列特征:由国有化转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转向规模化、由单一化转向全能化、服务由柜台转向网络化、由国别化转向区域化、逐渐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主要体现为中东国家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金融债券,逐步引

5、进新的国际金融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迅速加入金融兼并的浪潮之中。此外,中东伊斯兰银行也开始显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扩展到亚、欧、美等地区,并在英国、瑞士、美国、印度、巴拿马和中国等非伊斯兰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和投资开发。(三)生产和贸易的合作日本是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在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中约占 14,欧洲位居日本之后。而非产油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如法国占摩洛哥进口额和出口额各为 35%左右。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油价的回升,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 70%为石油、石油产品和农产品) ,80 年代后随着油价的跌落开始下降。海湾战争后,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曾设立专项基金,阿拉伯国家还合作建立一个贸易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市场联系。2001 年油价再次下降,致使贸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进口方面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中东国家的贸易基本保持顺差,改变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贸易逆差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