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614160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力学(上、下)》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建筑力学(上、下) 教学大纲适应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 分: 4 总 学 时: 128编写执笔人: 编写时间: 教研室审核: 系主任审核: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主要为建筑类专业提供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是后续学习建筑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制图与识图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搭建一个满足建筑类专业知识学习要求的平台,保证学生学完本课程内容后,能顺利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目标(1)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思

2、路方法。(2) 掌握建筑力学的相关公式及应用。(3) 掌握建筑力学的思路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 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 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3)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4) 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的能力。(5) 具有处理实际工作中各种力学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科学诚信的管理意识。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 1 章 静力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静力学基本公理;力、投影、力矩、力偶的概念及计算;约束及约束反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2学习要求:理解相关概念和公理;会将力向坐标轴

3、投影、取矩;掌握力偶的性质及计算;掌握工程中常见约束的特征和约束反力的画法,能熟练正确的画物体的受力图。第 2 章 力系的简化本章主要介绍力系的分类;力的平移定理;平面力系的简化、简化结果分析;重心;组合法(分割法) 。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力的平移定理;掌握平面力系简化的方法及简化结果;理解重心的概念;会运用组合法求平面的形心。第 3 章 力系的平衡本章主要介绍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空间力系的平衡平衡方程及应用;摩擦的概念及应用;摩擦角、自锁。学习要求:正确理解并掌握各种力系的平衡方程,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平衡问题。第 4 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压变形是四种基本变形之一,本章除研究这种变形

4、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建立内力、应力及变形等相关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对变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是相同的,即本章的研究方法,后续变形也会用到。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内力、应力的概念;掌握轴向拉压变形的外力、内力、应力、变形;正确绘出轴力图;会应用胡克定律求解杆的变形;熟练应用强度条件求解各种强度问题;了解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思路。第 5 章 剪切与挤压本章主要讲述剪切、挤压变形的概念;连接件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对应的内力、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剪切胡克定律;剪应力互等定理。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连接件的受力分析、变形特点;近一步加深对强度条件的理解及应用;熟练应用强度条件求解各种剪切、挤压强度

5、问题;理解剪应力互等定理,会应用定理解释实际现象。第 6 章 圆轴扭转本章主要讲述扭转变形的概念。轴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对应的内力扭矩、扭矩图;应力的分布特点及计算;变形的计算;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及应用。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轴的受力分析、变形特点;会求指定截面的扭矩值并画扭矩图;应用公式求解不同点的应力和变形计算;熟练应用强度条件刚度条件求解各种实际问题。第 7 章 平面弯曲3本章主要讲述平面弯曲变形的概念;梁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对应的内力- 剪力、弯矩;用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剪力、弯矩;如何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弯曲变形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特点及计算;变形的计算;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及应用。学习要

6、求:理解并掌握梁的受力分析、变形特点;会求指定截面的剪力、弯矩值并快速画剪力、弯矩图;应用公式求解不同点的应力和变形;熟练应用强度条件刚度条件求解各种实际问题。第 8 章 强度理论和组合变形本章主要介绍应力状态的概念和强度理论基本知识;分析组合变形的基本方法;工程中常见的组合变形的外力分析、内力计算、应力的求解及强度计算。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及解决实际问题时强度理论的选择;拉(压)弯组合、弯扭组合、斜弯曲等几种组合变形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第 9 章 压杆稳定本章主要讲述压杆稳定的概念,临界状态及临界力的意义;不同条件下临界应力的计算;稳定

7、条件及应用。学习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及临界载荷的意义;掌握欧拉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应用;理解并掌握临界应力的计算步骤;学会对不同条件压杆的临界应力的计算;熟练应用稳定条件求解各种问题。第 10 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本章知识是结构力学的基础,主要介绍了几何组成分析的相关概念;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几何组成分析实例;几何组成分析与结构静定性间的关系。学习要求:了解相关概念,熟记各种装置对应的约束、几何组成的基本规则;运用规则分析体系的几何组成。第 11 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内力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基础,而实际工程中静定结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对于建筑结

8、构的设计施工是十分必要的。本章主要介绍了多跨静定梁、刚架、拱、桁架及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和画内力图。学习要求:熟悉各种静定结构对应的内力,掌握多跨静定梁、刚架、拱、桁架及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和内力图的绘制并运用到实际计算中。第 12 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4在结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外,还要计算结构的位移以校核结构的刚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结构的位移计算,以满足施工工艺和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另外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也是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的相关概念、原理、公式及应用。学习要求:了解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虚功原理、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单位

9、荷载法、图乘法;运用相关知识求解结构的位移,了解结构由于温度变化、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计算和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第 13 章 力 法本章介绍的力法是求解超静定结构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用力法直接研究超静定结构,也是学习其它方法的基础。学习要求:能准确的确定超静定结构的次数和基本结构;理解并掌握力法典型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超静定结构;了解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的方法。第 14 章 位 移 法位移法是求解超静定问题的另一基本方法,对于多、高层的超静定建筑结构,应用位移法要比力法简单、适用,同时,位移法比较容易建立刚度方程,便于计算机自动求解。学习要求: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及解题思路,能准确分析基本未知量,

10、熟练写出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能熟练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梁和无侧移刚架的内力。第 15 章 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是求解超静定问题的一种渐进方法,但比较实用,由于能避免解联立方程组,容易被人们掌握,故在工程实际中常被采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应用。学习要求:理解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及解题思路,能熟练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能用无剪力分配法求解满足一定条件的有结点线位移刚架。第 16 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本章主要研究移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支座反力、内力、位移等的计算及变化规律,确定最不利载荷位置,各种结构的最大内力和绝对最大弯矩等,为结构设

11、计提供依据。学习要求: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用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影响线及影响线的应用,了解超静定梁影响线的作法和最不利载荷位置,掌握内力包络图的绘制方法。5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各章节的推荐学时如下表。章节 教学内容 建议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建议学时绪论 2 第 8章 强度理论和组合变形 4第 1 篇 静力学 (24) 第 9章 压杆稳定 4第 1章 静力学基础 8 第 3 篇 结构力学 (64)第 2章 力系的简化 4 第 10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10第 3章 力系的平衡 12 第 11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12第 2 篇 材料力学 (40) 第 12章 静定结构位移

12、计算 14第 4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12 第 13章 力法 10第 5章 剪切与挤压 4 第 14章 位移法 10第 6章 圆轴扭转 4 第 15章 力矩分配法 4第 7章 平面弯曲 12 第 16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4五、考试内容及方式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为闭卷笔试,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题目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三种题型,覆盖全面。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应统筹考虑,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 30(出勤、课堂发言、作业、学习态度、上课笔记等)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六、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在课程设计中要对重点知识点的强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1、教学过程练习本课程每章基本上都配备有一定量的习题,对于重点章、节采用计算教学,并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员生各种练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七、使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 :徐艳华.建筑结构.第一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6参考用书 :马晓健.建筑力学.第一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