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心理学)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10448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赫尔巴特(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赫尔巴特(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赫尔巴特(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赫尔巴特(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赫尔巴特(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赫尔巴特(心理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介: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 年 5 月 4 日1841年 8 月 14 日)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生平:1776 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8

2、05 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 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1833 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 1841),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

3、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 世纪初, 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education) 的主张。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

4、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他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心理学思

5、想:赫尔巴特重视心理学对科学尤其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心理学著作的序言中,他提出希望通过改善心理学纠正对哲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误解,认为心理学不仅是搜集素材,还应领会内在经验的整体性,与自然哲学密切相关,需要形而上学的支持。“这两种科学( 自然哲学和心理学)共同依赖于普通形而上学,而心理学与形而上学有着特殊关系”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且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建议每个人都应了解心理学基础,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很大程度上,赫尔巴特对形而上学及心理学研究的动机是为了寻求支撑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据,他对心理科学的探索不仅与发展智力

6、的目的有关,且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相连,最富成效地刺激了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著作在哲学心理学时期,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往往依附在哲学体系中。虽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剥离出来,但其心理学思想依然深受其观念哲学的影响。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提倡的观念联想不同) ,达到个人的觉知状态,构成心之内容。在认识论上,赫尔巴特虽不赞成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和官能学说,但继承了他关于经验感觉是知识唯一源泉的主张,承认物质的实在性,企图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相结合,认为:“

7、感觉是唯一我们所能把握的本源事件。” 作为哲学分支的心理学就是要把已发现的事实转化为内在经验。”他认为意识中包括多个彼此相关的观念,新观念进入意识必先经过意识阈,之后进入众多观念的组合体,成为其中一部分,赫尔巴特称这一对新观念理解的过程为统觉(Apperception),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为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所组成的综合性意识,即当时的经验与知识。“最有教养的人具有最大、最有条理的统觉团,用以引导自己想要的生活。” 虽然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成分,但在真理检验的标准与事物本原问题上,仍属形而上学的范畴。“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团理念,在教育上的意义是,教

8、学生新观念或新知识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即统觉团)。” 赫尔巴特认为,获得合理心理学的方法是组织从经验得来的共同观念,直到它们在思想中的所有冲突全部消失,因此需要考察物质的质和量。“赫尔巴特建立了一个看不见的宇宙,形而上学地假设看得见的宇宙,并把看得见的宇宙作为经验的基础。”他承继莱布尼兹(Leibnitz)的单子观念和自我发展原则,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灵相关,心灵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感觉,感觉的现实状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观念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全部的心理活动是各类观念的运动,即观念的出现、复归、分散、聚合、抑制、增强、削弱等动态过程,通过观念联合与斗争最终达到一致与平衡,多层次的观念复合

9、与融合按照序列进行,观念团不断运动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序列。因此,赫尔巴特用精神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公式计算观念、观念团的平衡与活动。统觉概念由莱布尼兹首次提出,指由单子变化产生清楚意识状态的感觉,康德进一步解释为心灵本身对外界物理现象吸收、同化理解的过程,但认为这种认识能力是先天(prior)具有的,和莱布尼兹主张单子运动法则由神创造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harmony)一样,不受外界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先验主义阵营。赫尔巴特从霍布士、洛克等人的思想中采纳感觉元素的说法,赋予每个单子以质量,认为单子间存在机械速度,能进行活动以抵抗其他单子的威胁,从而获得自我保存的能力,感

10、觉元素构成感知和思维时可觉察的有意识的心理。“在赫尔巴特那里,每一感觉微粒都是主动的,动态的。由于有内在的推动力,每一感觉微粒都趋向于同其他感觉微粒相结合或者排斥这样的结合。在任何一个时刻构成意识心灵的那些心理微粒,组成一个由各部分合成的川流不息的体系。”虽然在强调灵魂统一性和主动性方面,赫尔巴特略显保守,但在重视学习过程及获得知识、技能所应采取的实际步骤的动力学方面却是激进的。他对心灵同化功能的重视,成为以后心理学家的主攻方向,而他强调的经验对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著作为探讨心理机制的特性,在构建心理学体系时,赫尔巴特把形而上学、数学和经验作为三大理论支柱。“有 2

11、0 年之久,我一直在运用形而上学及数学,同时还进行自我观察、实践和实验,这是为了寻找真正心理学上领悟的基础,而使我从事这些并不十分容易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动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样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学理论中的众多分歧一大部分是由于心理学知识不多而产生的。”他认为所有的精神生活属不可想象的经验形式,皆起因于普通形而上学,作为力量的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观念的强度、对象及其联系,这些程度上的差异需要高等数学进一步加工研究。赫尔巴特确立了认识心理学的三大理论基础,从而揭开了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打破了心理不可知的神话,提出了研究中经验尤其是实验的重要性。“心理学不应让人感到奇怪,而应该作出解释;它不是猎

12、奇,而是要让人在总体上了解人的本来面貌;既不要把人捧上天堂,也不要将他的精神蒙上擦不掉的灰尘,而是在于开辟阻塞的实验途径。”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统觉理论,这一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与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观念运动及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统觉过程有自身规律,意识阈、统觉团、注意、兴趣等心理概念可进一步揭示观念作用的规律,通过数字演绎思想的介入与演进以及观念系列的组合,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他不像康德那样强调内在结合的力量,而是预先假定,已存在于心中的背景是吸收新观念的条件,这个看来显而易见的常识在教育界却具有非凡的影响,成为教育心理学化

13、的契合点。诚然,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必须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从分析赫尔巴特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得知,有两个关键点可使心理学与教育结合:一是他对心理过程的理解。他反对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为一个动态过程,因为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产物,“心理学需要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并在一开始将自己的着重点落在变化着的状态上。”所有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时间性事件和持续的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给教育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他始终坚持,“教育学的独立性在于它是教育过程的理论”,因此赫尔巴特找到了教育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的一致性,认识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的同步性。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而心理发展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并且贯穿全程。“

14、具有决定性的,也是赫尔巴特所认为的,就是在这种恰恰只能实现精神生活的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必须使生气勃勃的活动深入到教材中去,使兴趣的直接活动在定型以前一直向前推进。活动的巨大功能就是无止境地自我塑造”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第二个连接点是赫尔巴特的统觉论。统觉团限定了灵魂作用的领域,强调经验和兴趣,是学习与认识过程的核心。他把神秘的心灵世界解释为观念作用并寻出规律,把曾是不可改变的天赋功能变成可通过外界影响的统觉过程,给教育者提供了干预的可能。教师可通过掌握统觉规律使教学遵循系统的思维程序,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与纯粹经验的偶然性,提炼教育活动可预测的通则,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人的个

15、性,其本质与直接目标是以各种观念丰富儿童心灵,因此原则上人具有可塑性。可塑性不依赖心灵初始的各种能力,而是已获表象之间的关系。他谨慎地论证着儿童的可塑性是教育的基础,为教师找到了工作蓝本,教师可通过组织观念来构筑儿童心灵。赫尔巴特对心理过程的重视及其统觉理论构成了教育与心理学联姻的媒介,成为教育心理学化的前提。虽在此前已有不少教育家提出根据儿童特点进行教育的主张,但他是教育史上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中各种实际问题的第一人。教育心理学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图示可表述为目的 过程(方法和内容) 目的,方法、内容与贯穿其中的目的构成过程中的三维立体结构。教育目的研究培养什么人,是超验的、形而上的东西,代表人文一极;教育过程研究怎样培养,是经验的、形而下的东西,代表科学一极。方法和内容构成过程中实现目的的具体手段与载体。因此,我们将从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来探讨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