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6093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1讲-文言实词与虚词(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讲 文言实词与虚词 语文课程标准 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 阅读浅易文言文 ,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 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 “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 , 而不应考查对词法 、 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 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 , 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 , 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 对虚词的考查 , 全是选择题题型 。 在四川中考语文试卷中 , 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

2、点 , 题型和分值都比较稳定 , 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在 5至 8分之间 。 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点集中在通假字 、 古今异义 、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 。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 之 、 而 、 为 、 以 、 其 、 于 、 也 ” 等虚词上 。 一、 (2015宜宾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 12题。 论语 八则 子曰: “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 学而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为政 ) 子曰: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子罕 ) 子贡问曰: “ 有一

3、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 其恕乎!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卫灵公 ) 子曰: “ 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不知人也。 ” ( 学而 ) 子曰: “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 仁在其中矣。 ” ( 子张 ) 子贡曰: “ 君子之过也 ,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 人皆见之;更也 , 人皆仰之。 ” ( 子张 ) 司马牛忧曰: “ 人皆有兄弟 , 我独亡。 ” 子夏曰: “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 , 与人恭而有礼 , 四海之内 ,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 颜渊 )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而不思则 罔( 罔:有

4、害 ) B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然:这 ) C 切问 而近思 ( 切问:急切地追问 ) D 我独 亡( 亡:死亡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学 而时习之 学 而不思则罔 B 仁在 其中矣 其恕乎 C 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 与其奇者 D 如日月之食 焉寒暑易节 , 始一反 焉【 答案 】 、 (2015南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 , 完成 12题。 【 甲 】 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 援疑质理 ,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

5、 色愈恭 , 礼愈至 ,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 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 【 乙 】 人之为学 , 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 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 , 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无车马之资 , 犹当博学审 问 , 古人与稽 ,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 庶几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 , 又不读书 , 则是面墙之士 , 虽有子羔、原宪 之贤 , 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 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 ” 夫以孔子之圣 , 犹须好学 , 今人可不勉 乎? (节选自顾炎武 与友人书 ) 【 注释 】 资:资费、费

6、用。审:详细。稽:探究、考察。庶(:差不多。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勉:勤勉 ,努力。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或遇其叱咄 ( ) (2) 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 ) (3) 俟其欣悦 , 则又请焉 ( ) (4) 独学无友 , 则孤 陋而难成 ( ) 2 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既加冠 若 既不出户 B 无车马 之资 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C 俯身倾耳 以请 夫 以孔子之圣 D 益慕圣贤之道 曾 益其所不能 【 答案 】 1.(1)有时 (2)地方、区域等 (3)等待 (4)见闻少 , 知识浅薄 、 惑 ,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B“ 然 ” 在古文

7、中有:这、这样、如此、 的样子等意 , 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切地提问; “ 无 ” , 没有 , 属于通假字现象。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和识记。 语境不同 , 其含义也随之改变。 后表转折; 后为语气词; 对 ” , 后为动词 “ 参与 ” 。 二、 1.“ 或 ”“ 域 ”“ 俟 ” 在古文中分别都可表示多种意思 , 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 陋 ” 古义和今义不同 , 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和识记。 既 ” 在第一句中是副词 , 意为 “ 已经 ” , 第二句是 “ 又 ” 的意思; 之 ” 都是 “ 助词 , 的 ” 的意思; 以 ” 在第一句是

8、“ 来 ” 的意思 , 第二句中是 “ 凭 ” 的意思; 益 ” 第一句中意为 “ 更加 ” , 第二句意为 “ 增加 ” , 故选 B。 2016中考 , 四川中考文言实词解释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为考查重点 ,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将是考查的主要内容。预计四川各市州在考查实词理解时 , 多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 , 少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估计分值在 4分左右。在考查虚词理解时 , 多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 , 少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估计分值在 2分左右。 (内容与题型 )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 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 , 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

9、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 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 1 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 , 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程度减弱。如“病” , 古义指严重的疾病 , 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君之病在肠胃 );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 , 程度减弱了。 范围缩小。如“臭” , 古代指气味 (左佩刀 , 右备容臭 );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

10、扩大 文言文中 , 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 , 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 , 古代仅仅指黄河 (饮于河、渭 );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 , 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 , 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 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 “ 风流 ” , 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今义多指轻浮、放荡 , 含贬义。 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 “ 乖 ” , 原指偏执、不顺服 (行为偏执, 性格乖张 );现在是 “ 听话、安顺 ” 之义。 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 “

11、 鄙 ” , 古义表示 “ 见识浅陋 ”, 是一个中性词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今义指 “ 品质恶劣 ” , 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 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 “ 颜色 ” , 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今义指色彩。 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 “ 去 ” , 古义指离开、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 , 不知几千里也 );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跟 “ 来 ”相对 )。 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 “ 鲜美 ”

12、, 古义有 “鲜艳美丽 ” 的意思 (芳草鲜美 );今义则是形容词 , 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2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 , 同一个词 , 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 , 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 , 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 , 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 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 , 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 “ 刑 ” , 本义是 “ 刑法 ” , 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 , 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 “ 惩罚 ” 的意义

13、, 如 “ 皆刑其长吏 ” ( 陈涉世家 )。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 , 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 “ 窝 ” 的本义、基本义都是 “ 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 ”, 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 , 即 “ 坏人居住的地方 ” 。 现举两例: (1)亡 通 “ 无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逃跑。 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 灭亡。 国恒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形容词 , 安定的 , 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也。 形容词 , 安稳的 , 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 , 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动词 , 养。 衣食所安 , 弗敢专

14、也 , 必以分人。 3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 , 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 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 “ 吾射不亦精乎 ” ( 卖油翁 )中的 “ 射 ” ,原是动词 “ 射箭 ” , 这里转化为名词 “ 射箭的本领 ” 。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 , 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 , 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 “ 无鲜肥滋味之享 ” ( 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 “ 鲜肥 ” , 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 作 “ 新鲜肥美的东西 ” 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 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 , 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 , 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 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 “ 一狼洞其中 ” ( 狼 )中的 “ 洞 ” , 原为名词 “ 洞穴 ” , 这里转化为动词 “ 打洞 ” 。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 , 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 “ 天下苦秦久矣 ” ( 陈涉世家 )中的 “ 苦 ” , 因带宾语 “ 秦 ” , 作动词用 , 意为 “ (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感到困苦 ” 。 (5)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