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1.50KB
约19页
文档ID:34600143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_第1页
1/19

河北省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II 卷分析报告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在贯彻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基础上,借助各科核心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语言叙述清楚流畅、意图表达准确,题型配置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卷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创新性值得称道试卷难度与 2008 年相比有所变化,大多数试题难度控制较好,是一份较成功的选拔性试卷2009 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分配题型和分数比例,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试卷的考试结果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指导中学的理科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河北省 2009 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评卷领导组非常重视对试题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在评卷点组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中学一线教师,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采用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总体状况概括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统一等方式,对 2009 理综试卷(II 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今年仍采取网上阅卷,采用等距抽样方式,共抽取有效试卷 1000 份抽样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2009 年高考理综试题(Ⅱ卷)抽样统计表(物理)项目 22 23 24 25 26 物理满分 8 10 15 18 21 72平均分 3.22 3.94 4.78 6.85 1.84 20.63难度 0.4 039 0.32 0.38 0.09 0.29区分度 0.87 0.79 0.80 0.84 0.22/0.33 0.53标准差 2.80 3.25 4.97 6.17 2.75 15.55注:26 题高分段区分度为 0.33 2009 年高考理综试题(Ⅱ卷)抽样统计表(化学)项目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27 题 15 9.71 4.95 0.65 0.8228 题 15 7.74 4.02 0.52 0.6729 题 15 4.48 3.82 0.30 0.7230 题 15 5.06 4.51 0.34 0.79化学总分 60 26.98 13.65 0.45 0.572009 年高考理综试题(Ⅱ卷)抽样统计表(生物)项目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31 题 10 7.232 题 11 6.533 题 11 6.834 题 10 6.4生物总分 42 26.92009 年高考理综试题(Ⅱ卷)抽样统计表题号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满分 72 60 42 174平均分 20.63 26.98 26.90 74.51难度 0.29 0.45 0.64 0.43区分度标准差各题分数分布直方图如下物理:化学:分值 0 3 6 9 12 15频率 5.09 6.70 5.79 5.20 4.39 3.9927 题分数分布图分值 0 1 2 3 4 5 6 7频率 5.09 6.70 5.79 5.20 4.39 3.99 4.80 5.60分值 8 9 10 11 12 13 14 15频率 7.29 11.50 6.30 19.90 3.79 4.80 1.79 2.9928 题分数分布图分值 0 1 2 3 4 5 6 7频率 5.09 6.70 5.79 5.20 4.39 3.99 4.80 5.60分值 8 9 10 11 12 13 14 15频率 7.29 11.50 6.30 19.90 3.79 4.80 1.79 2.9929 题分数分布图分值 0 1 2 3 4 5 6 7频率 18.40 3.99 19.59 3.20 3.20 11.69 1.30 2.19分值 8 9 10 11 12 13 14 15频率 3.27 1.40 3.99 4.69 1.60 7.59 0.60 4.3030 题分数分布图(生物部分暂缺)试题特点与典型错误分析物理22 题(8 分) ,以学生熟知的最简单的直流串联电路为实验情境,通过检查电路故障,考查学生使用多用电表的能力。

该题的特点是给出的电路不能再简单,要求会用的仪器(多用电表)不能再普通,突出的考查内容也局限在选档、判断故障位置和用欧姆档测量电阻的步骤23 题(10 分) ,以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过程为试题情境,详细描述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实验取得的具体数据全题 19 行330 余字,符号 30 余个,题图两个试题题面篇幅大,物理量和符号多,全部读懂费时较长,但几乎没有难懂的内容与上年相比,实验题由一题变成两题,由 17 分增加为 18 分22 题考查学生使用多用电表的能力(会使用基本实验仪器是考试大纲的要求) ,试题简单,要求简单,但是从得分看,该题得分率在 0.4 左右,仍属于中等难度23 题由于题面内容多,首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挑战,一般水平的学生读懂试题需要 4 分钟以上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得出的原始数据的意义,同时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把原始数据和计算公式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即用原始数据表达公式,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棘手的问题审视这两个实验题,可以认为,命题者突破了围绕教材命题的藩篱,从相同水平的问题着眼而不拘泥必做实验的内容,从考查实验能力的目标出发而不必须和教材内容建立直接联系,这种命题方式对黑板上做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的做法敲响了警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老老实实让学生多做实验,培养起各种实验能力才能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

24 题(15 分) ,这是一道生题,或者叫所谓的信息题,考生在平时基本没有训练过这样的题该题情景陌生,随题出现新知识点,内容复杂,数据多把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赋予了明显的技术意义解题的关键条件 不容易在事021L先分析中明晰,出现这一信息是在演算过程中求出总电阻之后、分析题设条件得出的还有本题的计算量较大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总之,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考题,同时也是一道考查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题,该题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典型错误:由于没有可依循的模式,很多学生作答失去了方向,根据中学教师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题目很多解答都是误打误撞,出现一些基本概念的错误,也有对题意理解的错误:①不能理解 ,写成)1(0t)1(0t②把电阻的变化写成 sLR③电阻在 ℃不随温度变化,认为 或碳铜 R碳铜 R④不能在解题过程中明确 这一重要条件021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掌握基本规律不熟练,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经验不够,从很多学生看不懂题目这个情况来看,学生在应试练习中的局限性也值得反思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面要宽,关注技术进步,激励创新。

一味地大量演算类型化练习题的做法应改进本题满分率 5.6%,零分率 27%,10 分以上的比例为 25.1%,得分率 32%,属于难题25 题(18 分) ,这是一个动力学问题题目情境明确,过程清楚,容易判断,是一个典型的模型化试题由于是匀变速运动与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衔接,属于类型化题目,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加之可以运用的知识比较宽泛,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皆可运用,对学生来说,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掌握最好的那一部分知识来解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得分的题实际上,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仍属于中等偏难的水平尽管多数学生都能上手,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题有三问,第一问求推力 f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是 ,丢了 mg,还有一部分学生写成 ,少了 3fF3 mgfF第二问求三个木箱匀速时的速度,学生多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加动量守恒求解,相对而言错误率小些,主要问题是求第一次碰撞后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时,用了一个物体的质量选用动能定理加动量守恒解题的学生不少,出错情况也是在第一次碰撞后的运动中,用了一个物体的质量出现最多的错误是选最初和最末匀速为初末状态,用动能定理求解,但忽略了两次碰撞中动能的损失,同时在第三问的求解中必须求出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所以,很多学生虽然第二问没有做对,但因为第三问而得到了第二问的的 4 分。

还有少量的学生用动量定理解题,但做对的很少第三问求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错误较多的是答案不正确,少了 m、 L 等物理量其中,相当数量不会做的学生,因能列出运动学和动量守恒的公式,也能得到 4、5 分可以看出,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掌握不好受力分析从高中第一册第一章就开始学习,几乎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而本题中的受力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很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对究其原因,应归咎于对受力分析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对力学问题进行“受力分析” ,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拓展与深入,对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成为了教师的讲授重点,而受力分析有可能被削弱了,使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掌握没有逐步熟练,造成一些学生用了几乎三年的受力分析,却仍然做不对最基本的 从评阅试卷中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对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掌握较好,对动量和能量的掌握差一些本题满分率 6.8%,零分率 28%,12 分以上的比例为 30%,得分率 38%,中等偏难26 题(21 分,压轴题) ,考生的作答情况是复杂的该题有 43.6%的学生得 0 分,42%的学生得 2 分,6.8%的学生得 8 分,0.89%的学生得 17 分,0.2%的学生得满分。

可以看出,85%以上的学生充其量只能写出一个原始公式 从答题策略上看,有qbmvR大量的考生根本就没有计划做此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看情况” ,先保证会的不丢分或者少丢分,对于这个题目的想法是有时间就做做,没时间就不做按照取样数据推算,约有 600 人能得满分,2600 多人得 16 分(做出两个解) ,2 万多人得 8 分(做出一个解) 显然在高分段还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实现了压轴题的功能总的来看,今年的物理试题部分难度较往年大幅提高,尤其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仍然比较高从 22、23、24 题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力度是比较明显的,22 题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23 题考查实验探究中处理原始数据的能力,24 题考查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现行高中物理教学来看,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仍把习题类型化,让学生借助反复强化达到类型化熟练,以至看到题目马上从记忆中提取相关题型事实证明,这种题海战术对提升高考备考效益以及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是极不合适的化学27 题,考查木炭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CO2 、SO 2、水蒸气的检验,是一道学生非常熟悉的常规题目试题涉及到的都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细心,肯定会答。

但因为需要学生自选仪器及试剂,设计出合理的检出顺序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具支试管(仪器 C)中学不常见,但结合题目所给反应条件及中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能分析出应该选用仪器 C 作为反应发生装置,适当的陌生度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本题的区分度典型错误1.审题不清,不按要求作答题目要求“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学生直接回答产物的检出,没有回答进行该反应题目要求“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学生回答时不按顺序回答,如“选出仪器”一栏中学生只是将实验中用到的仪器罗列到表中,回答“A、B、C”或答“三个 A、B、C”;又如重复出现的仪器学生只回答一个如“C、B、A”;题目要求“填字母”学生回答名称还答错,甚至画装置图;选择题目指定仪器以外的装置设计实验等等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1)常规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没有掌握如用无水氯化钙、浓硫酸、碱石灰、CuSO 4·5H2O 等检验水的存在;用浓硫酸、NaHCO 3溶液、NaOH溶液、品红、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