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573197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脉病候辩证与针灸论治第一节、手太阴肺经病候辩证与针灸论冶一、手太阴肺经内属肺脏候辩证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因其经脉本属于肺脏,若其经气变动,则肺脏功能失常,肺气宣发肃降失职则病喘咳,如灵枢。经脉 “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 。 。 。 。咳上气,喘喝。 ”若肺气宣散不利,而为经表证,如灵枢。经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 。 。 。气虚则肩背痛寒。 ”临床可有虚实之别。1、虚证手太阴肺经,经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由经病内脏于脏(肺) ,则肺失气血之滋养,肺脏功能减弱,肺为气之海,宗气化生之源,若宗气亏虚则呈现肺虚之证,又可有肺气虚与肺

2、阴虚之分。1)肺气虚辩证:肺气不足,气虚肃降失职,吐纳不利则气上逆而咳喘,咳痰清稀,咳声无力,声低语怯,少气不足以息,甚则咳喘频作,动则尤甚,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等症,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 。 。 。 。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治法:补气脾肺、止咳平喘。以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兼取任脉经穴主治。针用补法并可用灸。取穴:太渊、列缺、膻中、三阴交、肺俞、气海、尺泽。释义:太渊为肺之原,补益肺气,列缺为肺经络穴,以宣肺止咳平喘,二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加强肺功能,益肺调气。膻中为气之会,为补气要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内通于肺,二穴均有增补肺气之功。 针

3、灸甲乙经。卷八。第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俞主之,亦取太渊。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健脾益气。尺泽为肺经合穴,肃降肺气,滋阴润肺。气海针之灸亦宜。 ”灸之可补元气益肺气。本组穴共奏补肺气益脾气,降逆平喘止咳之效。2)肺阴虚辩证:若久病经气不足,或者久咳伤阴,或大病后期,血气不足,津液亏乏;或肺经气虚,病及于肺,肺为娇脏,易伤津化燥,燥灼肺津,肃降失职则气逆咳喘,或为干咳少痰而粘,口干咽燥;若是阴虚化热,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兼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脉症。如素问。调经论:“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 “气”指肺而言,包括肺阴虚而致气不足,即指久病气虚,或久病失治,肺阴

4、不足而致肃降失职之咳喘症,如痨热久咳症。治法:滋养肺肾之阴,清热化痰。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取穴:肺俞、中府、太渊、曲池、太溪、照海、三阴交。释义:肺俞滋阴润肺,清热化痰。中府为肺之募穴,肃降肺气,和胃益阴,配曲池以清热。太溪与太渊为肾肺经之原穴,照海这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蹻脉,三穴补之可金水相生。三阴交这足三阴经交会穴,滋阴补肝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本组方共奏滋阴降火,养阴清金之功。2、实证由于肺经经气郁滞,宗气运行受阻,肺气宣降不利,气郁胸中,则为气逆咳喘,胸部胀闷,甚则喘憋胸痛。 灵枢。本神:“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即为肺气之实喘证,根据病因病机又可分肺热炽盛

5、、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及肺积证。(1 )肺热炽盛辩证:由于邪热内犯于肺,或风寒之邪化热,热盛于内,肺失清肃,肺热郁炽,则为肺之实热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咳喘,以发热为主,或有鼻煽气灼,咳出少量黄痰,胸痛,喉痹,口渴,脉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肺热肃降肺气。取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配合三棱针剌放血及拔火罐。取穴:曲池、孔最、尺泽、肺俞、中府、定喘、膻中、内庭。释义:曲池、孔最具有清热宣肺解表之功, 针灸甲乙经:“热病癲不出。 。 。 。 。 。孔最主之。 ”孔最又是肺经郄穴,痰中带血最宜用。 “百症赋:“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曲池宣肺清热解毒,不伤津液。尽、不泽为肺之合穴,主治肺月亮

6、石病。肺俞为肺背俞穴,中府不肺募穴,二穴相配为俞募取穴法,配气之会膻中,三穴有宽胸理气止痛作用。定喘为治喘效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以清热。本组穴共奏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功。(2 )痰热壅肺辩证:外感风热或内有宿痰积热,痰热互结,壅滞于肺,气失清降,则见咳嗽气喘,痰多黄稠,或咳出大量腥臭脓血痰,胸闷,咳则胸痛,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肃降肺金,定喘止咳。取手太阴肺经、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取穴:尺泽、列缺、曲池、肺俞、丰隆、膻中、定喘、足三里、少商。释义:尺泽、列缺为合络配穴,有宣肺气清肺热作用,与肺俞相配有理肺扶正之功。中三里与丰隆健脾和胃,运化水湿,清化痰

7、浊,加膻中以理气宽胸,与足三里、丰隆相配增强理气化痰之功。 杂病穴法歌:“喘急列缺,足三里。 ”曲池、少商皆为清热要穴。本组穴为清肺热涤痰浊之常用方。(3 )痰湿阻肺辩证:由于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湿内停,上贮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喘,咳嗽痰多,呈泡沫样,或色白而粘,或喉中痰鸣,而以痰多清稀薄为主,兼见胸脘痞飞,身重懈怠,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化湿,肃降肺气,止咳化痰。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为主。针用泻法。取穴:太渊、太白、尺泽、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释义:太渊、太白为肺脾经之原穴,助元气以化痰祛湿。尺泽为肺之合穴,与肺脾之背俞合用,以通脏腑之气,健脾

8、肃肺以燥湿痰。三阴交健脾渗湿,补脾益气。本方共奏健脾化湿,渗湿祛痰,宽胸止咳之功。(4 )肺积证辩证:由于肺气郁结,气滞血瘀成积聚证,则见呼吸喘急,胸胁疼痛,胸膈闷塞不畅。吐血,胸中有积块等症。如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 。 。 。 。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 ”治法:消积化滞,活血理气。取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任督脉经穴为主。针以泻法。取穴:中府、云门、膻中、尺泽、期门、膈俞、孔最、章门。释义:中储、云门补肺气益宗气,软坚散结。膻中为气会,理气宽胸。膈俞为血会,活血化瘀。尺泽理气化瘀,孔最为郄穴可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本组穴共奏活血化瘀,宽胸缓急止痛之功效。(二)水道失调、水湿泛溢、浮肿、小

9、便不利。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液代谢之重要环节之一,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即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另一条运行水津的经脉别络;若肺之经气变动,肺气不利, “上归于肺”之津,不能气化而下输三焦水道、膀胱,使水津停贮于内。若水湿停贮于上焦则为水泛高原,可见面目浮肿;若水湿停贮胸膈则为支饮;若水泛溢肌肤则为浮肿;若水湿留滞中原,则为水湿停积于肠胃之痰饮证;若水湿留滞下焦,则为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等各种水湿停留症,亦可分为虚实证。1、虚证肺虚水泛辩证:由于肺气虚,肃降失职,治节失常,气化功能减退,则水

10、湿泛溢,出现头面浮肿,或因肺肾温化功能减弱,则蒸腾气化功能失职,肺气不利,肃降失职则水液代谢障碍,则为喘呼不得卧,下为浮肿大腹胀,小便不利,因肺与肾在经脉上相通,在治水功能上标本相依,如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 ”从肾上贯肺膈入肺中。 ”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说明水肿气喘是由于肺肾功能失常,津不气化为精而停滞为水。在肺为喘,在肾为浮肿,则见头面浮肿,气虚乏力,甚则气喘,动则尤甚,身体消瘦,小便少,苔白滑,脉虚无力。治法:温肺益肾,宣肺利水。取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及膀胱经穴为主。针以补法,或针灸并用。取穴:

11、太渊、尺泽、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阴陵泉。释义:太渊为肺经原穴,尺泽为肺经合穴,共用则有补肺气利水湿的作用。肺、脾、肾俞皆为背俞穴,具有益肺、健脾、温肾的作用。三焦俞化气行水,通利水道。本组穴可治喘,下可利水,共奏补益肺肾,降气平喘,温肾利水之功。2、实证(1 )风水相搏辩证:由于风邪侵袭,肺气失宣,肃降受阻。水道通调不利,水湿泛溢肌表则为风水相搏之证。则见恶风发热,无汗之表实证,水邪上泛则见眼睑头面浮肿,继则肿及全身,皮肤亮泽,小便短少,苔白脉浮紧,多先见咽喉肿痛等症。治法:疏散风邪,宣肺解表。取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取穴:合谷、列缺、外关、尺泽、阴陵泉、肺

12、俞、三焦俞。释义:列缺、合谷表里经原络配穴,以通利肺气而发汗解表;尺泽合穴,肺俞为背俞穴,同用有宣肺理气通调水道之功,外关、三焦俞发汗疏风,化气行水,配阴陵泉共主通利水道。本组穴共奏宣肺祛风,解表利水之功。(2 )饮停胸膈辩证:由于外邪侵袭,水饮内迫于肺,肺气不利,水湿肃降受阻,则为饮停胸膈的支饮证。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证的症状为胸胁胀满,咳嗽,不得平卧,气息短促,若深呼吸则胸膈牵引作痛,身体转侧困难,舌苔白滑,脉沉弦。治法:开胸理气,宣肺化痰蠲饮。取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穴。针剌用泻法。取穴:太渊、太白、列缺、经渠、支沟、肺俞、

13、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释义:太渊为肺经原穴,太白为脾经原穴,列缺为肺经络穴通于手阳明大肠经,三穴共主健脾通津液,宣肺散邪化痰;经渠为手太阴经经穴,顺气开胸, 针灸甲乙经:经渠治“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 。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下:“经渠、丘墟主胸背急,胸中膨膨” 。支沟为治胸胁痛经验穴。肺俞、脾俞分别为肺与脾之背俞穴,中脘为胃之腹募,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诸穴配合可健脾理气,开肺气化痰饮,宣散水邪之功。(三)肺魄不安、恐惧多梦肺藏魄,在志为悲,魄失藏则见多楚,悲忧;若肺气不利,肺魄不安,则见精神失常,悲恐梦幻奇景异物。1、虚证辩证:由于经气不足,肺气虚,肺藏魄功能失常,则见梦多而梦见白色景象,或梦见杀人流血等悲惨之事。 素问。方盛衰论:“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的斩血借借,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治法:补肺益气,安魂定魄。取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针用补法或用灸。取穴:列缺、照海、肺俞、魄户、魂门、神门、大陵、足窍阴、印堂。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