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69803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IDSA,2009 年增补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 ,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 2004 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2004 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缩写AmB-d: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LFAmBs:两性霉素 B 的含

2、脂复合制剂,包括:L-AmB:两性霉素 B 脂质体ABLC:两性霉素 B 脂质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 B 胆固醇复合体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 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摘要2004 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 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

3、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 400mg/d(6mg/kg/d)。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

4、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

5、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 0.51.0mg/kg/d,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病人接受两性霉素 B 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

6、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 B 类药物继续治疗(A-I)。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 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随后 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但是,与氟康唑比较,伏立康唑的优势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念珠菌病病人,如果致病微生物为克柔念珠菌、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考虑给予病人口服伏立康唑的降阶梯治疗(stepdown)(B-III)。7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再给予病人 2 周的

7、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8非粒细胞缺乏病人发生念珠菌血症后,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念珠菌菌血症,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病人,建议给予棘白菌素类药物或者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治疗。给药方法为: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III)。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A-II)。2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负荷剂量 800mg(12mg/kg),维

8、持剂量 400mg/d(6mg/kg/d)(B-III)。如果需要覆盖可能(多细胞的)真菌(mold,与酵母菌相对应的)感染时,建议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也是有效治疗药物,但医生似乎不太积极使用这种药物(B-III)。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伏立康唑、氟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或者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进行初始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

9、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克柔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5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粒细胞减少得到纠正,再给予病人 2 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6考虑拔除病人留置的血管内导管(B-III)。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非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非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策略与已确诊的念珠菌病的治疗相似。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

10、,负荷剂量 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B-III)。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或者感染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可能较大,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B-III)。2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B-III)。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

11、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 0.51.0mg/kg/d,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3危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存在原因不明的发热,可以考虑给与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根据以下因素制定给药方案:感染危险因素,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非无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B-III)。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推荐用药方法为: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 (A-I);伏立康唑, 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随后 200mg/次(3mg/kg/次

12、),一日二次(B-I)。2氟康唑(负荷剂量 800mg(12mg/kg),维持剂量 400mg/d(6mg/kg/d)或者伊曲康唑(200mg/次或者 3mg/kg/次,一日二次)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B-I)。3注射用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与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比较,毒性大(A-I)。4如果病人近期曾使用吡咯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如果怀疑病人已经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不要再使用吡咯类药物进行经验治疗(B-II)。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1 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A-II)。如果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可以使用两性霉素 B 含脂复

13、合制剂(B-II)。氟康唑也可作为治疗药物,给药剂量为 12mg/kg/d (B-II)。抗感染的推荐疗程为 3 周。2 如果新生儿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检出念珠菌属真菌,建议进行腰穿查脑脊液、散瞳查眼底(眼科医生操作)(B-III)。如果无菌体液中持续或者反复检出念珠菌,建议做泌尿生殖系统、肝脏、脾脏的影像学检查(B-III)。3 如果念珠菌对氟康唑、注射用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耐药,或者病人不能耐受上述药物,可以谨慎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B-III)。4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5如果婴儿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建议给予出生体重在 1000g 以

14、下的新生儿氟康唑预防感染(A-I)。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变化、药物毒性反应和病人神经发育等情况(A-III)。抗真菌药物预防系统性念珠菌病适用范围:实体脏器移植病人,ICU 病人,接受化疗的粒细胞缺乏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上述病人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 实体脏器移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念珠菌病的高危因素,可在术后使用氟康唑(200400mg/d)、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12mg/kg/d,714 天)预防感染,推荐等级为肝移植(A-I),胰脏移植(B-II),小肠移植(B-III)。2成人 ICU 病房,如果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

15、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人,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 或者 6mg/kg/d)预防感染(B-I)。3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病人,化疗诱导期出现粒细胞减少时,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 或者 6mg/kg/d)(A-I)、泊沙康唑(200mg,3 次/d)(A-I)、卡泊芬净(50mg/d)(B-II)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口服伊曲康唑(200mg,2 次/d(292 条原始文献给药方法为200mg 静滴,2/d,2 天,随后 200mg/d))也是一种有效方法(A-I),但较其它药物无明显优势,且耐受性较差。4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粒细胞减少,感染高发期建议使用氟康唑(400mg/d 或

16、者6mg/kg/d)、泊沙康唑(200mg,3 次/d)、米卡芬净(50mg/d)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A-I)。前言人类系统性(侵袭性)真菌病中,念珠菌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是多种多样的,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从皮肤粘膜感染直至危及生命的系统性感染。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步提高 15。促使念珠菌病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营养,在 ICU 实施的肾替代治疗,粒细胞减少,植入人工装置,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27。在美国和其它多个发达国家,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中,念珠菌是第四位常见致病微生物 5,810 。系统性念珠菌病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归因致死率不同文献报道不同,有的报道为 47%11,有的报道认为成人为 15%25%,新生儿和儿童为 10%15%12,13 。成年住院病人,如果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费用将增加 4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