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67112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岗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1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 陈荣,由加内容提要:龙岗是深圳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在数百年的辛勤耕耘和开拓中,客家人曾经在此创造了非常灿烂的建筑文化。但近二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 龙岗客家民居在商品 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决定回头去寻找往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遗失的已经太多了。建筑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建筑时期的社会文化 风貌,并且因其能 够较长时间地保存,因此对建筑形式及其设计理念的研究对地区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客家人传统宗族意识以及在该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客家家族结构进行分析, 进而找到

2、家族 结构与民居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之间的联系,为客家传统文化在龙岗地区 继续发扬,以及 进一步的建筑 设计和规划设计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关键词: 客家民居 家族 宗族观念 建筑形态1.客家来源1.1.客家民系的形成整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族的迁徙史。汉族是传说中黄帝和蚩尤部落的后裔,其形成的地域是黄河的中上游地区,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加,汉族开始向中国的南部地区迁移, 这种迁移数千年来在持续不断的进行着,但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战争灾荒和动乱为这种迁徙提供了比自然迁徙更加强大的动力。西晋末年的“ 八王之乱” 以及其后接踵而至的 “五胡乱华”,形成了 汉人南迁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客家始祖迁徙的开端。

3、西晋末年社会动荡, 统治 阶层为争夺政权而互相屠杀,匈奴人、 鲜卑人、氐人、羌人、羯人乘机接连进入中原汉族世代耕耘的土地,征战连年,汉人被迫背井离乡,向南逃亡,而同时南迁的还有封建士大夫家族,扶老携幼举家南迁, 这就是罗香林所说客家的第一次迁徙。汉、唐的辉煌之后都有一段没落与黑暗的日子,而唐末的社会 动乱比西晋末年的动荡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央政权内部的激烈冲突,为人民的反抗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官逼民反,黄巢起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2义只是一个前奏,激烈的起义和反抗在中原大地上此起彼伏。而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每一个都把政权建立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上,于是客家的祖先们又一次被迫南迁。两次大

4、规模的南迁,为在这之前只有很少的畲族、瑶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 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带来了大批的新居民。新居民也带来新文化,较发达的封建农耕文明在赣江、梅江、汀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地区迅速发展。至宋朝时期,三江地区的人口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较平稳的外部环境。在三江地区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习俗、语言,成 为与其他地区汉族人不同的一个支系,作为汉族六大民系 中形成最晚的一个的客家民系终于诞生了 。1.2.客家迁入龙岗地区虽然客家民系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客家人并不知道自己名叫客家,因为“ 客家”的称谓是源于客家民系不断壮大,人多地少

5、这个封建社会永 远要面对的社会问题逐步激化,客家人被迫开始向外迁播时, 处于邻近地区的福佬人和广府人对于客家人的称谓。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防范明朝逃亡于台湾并经常袭击沿海地区的郑成功部,实施了“ 迁海”的政策。命令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居民从海岸 线 向内陆撤退 50 里居住,以期断 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部队的支援。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平定了郑氏之后,清政府又下令全面放开海禁,实行“复界”,允许人民进入沿海地区,但是由于多年的动乱和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沿海地区人口大量减少,能够迁回的只有十之一二。这就为客家人离开三江地区,向沿海迁播 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在清朝政府的鼓励和组织 下,加上人民自

6、 发的迁徙,客家人向广东沿海大量迁入。深港地区也在迁海之列,龙岗几个较大的客家姓氏都是在清朝初年康熙、嘉庆年间由闽西的汀州、粤东北的梅州、赣南的赣州等地迁入的。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31.3.客家人在龙岗地区的发展象客家人有名的祖训诗所说的:“年深客地成吾地,日久他乡变故乡”,客家人在龙岗地区落地生根,开拓耕耘,迅速发展起来。客家人 进入龙岗 地区之后,正赶上清朝初年有名的“康乾之治”,社会 经济稳定发展,商 业、手工业也不断繁荣。客家人重视教育,同时又对耕、学、工、商一视同仁,勇于开拓,因此龙岗地区的客家经济也同其他地区的客家经济一样,取得 长足的进步。现在龙岗区几个客家大的姓氏中,就有

7、很多是在这一时期靠商业和手工业迅速积累了财富,壮大起来。例如现在在龙岗 区坑梓镇人口中占有绝大多数的黄姓,其始祖原籍梅州,清初先迁惠州,再迁龙岗坪山;清康熙三十年(1691),在坪山的一世祖朝轩公打发长子居中公带领三个儿子到坑梓立基。黄氏家族一方面坚持耕读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又适应当地需要,大力开展工商 业活动。坑梓出产大米、花生、甘蔗,黄氏便收购大米、开油坊、榨蔗糖,将米、油、糖贩运到惠州等地,再从惠州买回肥料(猪 粪)和石灰(以中和山区酸性土壤)。农民若买不起,可以 赊,秋后再还。这样,当地生产得到促进,黄氏财富也迅速积聚起来。到乾隆十八年(1753),黄姓族人便建成了占地万馀平方米的城堡

8、式大围“ 新乔世居”;在其后的近三百年间,又有“龙湾世居”“ 秀山楼(城肚)”“丰田世居(坪山)”“长隆世居”“长龙世居”“ 盘龙世居”“龙敦世居”“龙田世居”等小则三四千平方米、大则万馀平方米的大型城堡式大围 30 馀座相继建成。2.客家的宗族观念与家族结构2.1.客家人对宗族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客家宗族观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的继承,然而由于客家民系的特殊历史和社会地位,客家人将其发扬光大,使之 起到了较其他民系的更加重要的社会地位。客家先民在社会激烈动荡中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这种迁徙单靠个人或某一个家庭的力量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4是十分困难的,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于是客家先民的迁

9、徙便以家族为单位,携家 带子,举族而迁。而汉民族宗族观念对维系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感情,维护家族的统一和安定,增 强战斗力和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2.客家宗族观念的表现客家宗族观念渗透于客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同时提高本族在地方上的声望,各宗族都以各种手段来强化宗族凝聚力。因此,客家宗族体系逐 渐得到完善,组织不断健全,宗族管理日益 严密,宗族共有 财产日渐 增加。2.2.1. 祠堂设施的完善和祖谱连续修撰祠堂是祖宗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祀典礼的圣地,又是宗族议事、 执法的场所,可以说是宗族的 标志。祠堂的建造是宗族奠基立足的宣言,祠堂的 兴衰与昌败

10、是宗族势力的象征。修族谱是加强血缘联系、巩固宗族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族谱也称宗谱、家 谱、家乘,是宗族的历史档案资料,记载 着本族的世系源流、支派辈分、族 规祠约、全族名单、族人的生卒婚配、生育情况、宗族大事、族内名人、族产情况及祠庙墓图等项内容。族谱具有追源溯流、强调血缘关系,并记录祠规族约等行 为规范等功能。2.2.2.宗族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每个客家宗族都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由全体族人共同拥有,被称为族产。族产是维系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族产一般包括土地、山场、房屋、水利设施、圩集等,由各房 轮流收租,所得租金主要用于修建宗祠、修筑祖茔、修 缮家谱、举办族塾 举行祭祀等活动。随着客家经济的在明

11、清时期不断发展,族产也逐步增加。宗族经济基础扩大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祖先分家产时 留出,另一个是靠 侨居海外 发展的族人捐赠。宗族土地在客家聚居地区所占比例也不断增加。如闽西客家地区宗族土地约占所有耕地面积的 30-40%。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5龙岗区横岗镇的何氏祖谱中就有如下的记载:“祖公为了儿孙之衣食计,考 虑到田地是可以变卖的, 难免以后出现败家之人,把田地变卖一空。因此首先将大门边最好最肥的土地,作为两房儿孙轮耕田(尝赏田)。2.2.3.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客家人聚族而居,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宗族观念的典型反映。客家始祖建房,不是按照现有人口数量考虑建筑规模和房间数量,而是在经济条

12、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建设大型的房屋,以供后人居住。 这样既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也 为宗族体系的延续提供了一个物质上的保证。关于宗族制度与客家民居的具体关系及其互动影响,将在后面的部分详细阐述。2.3.客家家族结构客家人的宗族制实际上是“大家族小家庭“ 制。其主要形式是由众多有血 缘关系的小家庭聚族而居,即生产生活以夫妻和子女构成的家庭“户”为单位。居住方面则除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外,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妯娌、伯叔父母、堂兄弟等同居一大屋或一村。一般是开基始基祖带妻子及子女在一地(村)定居下来,待子女成年(结婚)后而析产分家,儿辈又另独立成一小家庭。如此一代一代繁衍裂变下去, 这样由始基祖

13、开创的家庭,逐渐发展为宗族。宗族以一最 长者为族长, “全族之事听命焉。 ”客家人的宗族制既保留中原士族制(几代同堂,即指数代同居并共产合灶开伙,不析产的大家庭制)的一些外部特征,如在楼门上标“ 颖川堂”、 “南阳堂”,但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有新的发展,具有客家人宗族制的显著特点,即大家族小家庭制。 这种形式的宗族制,即有利于宗族的巩固、在社会上的地位,又有利于发挥 小家庭各自经营的积极性。 这也是客家人社会宗族制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内在原因。 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63.宗族观念在客家民居建筑上的表现3.1.“聚族而居”“聚”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族” 是以血缘来联系社会关系取

14、向的一个有效途径。 “聚族而居”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合理利用家庭血缘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客家人初在一地开基立业,人单势微,必 须依靠整个家族的团结和整体的经济力量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 经济势力增强后,也需要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可有效地管理家族日渐增多的财产。因此“聚族而居”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以坑梓黄氏为例:清初“ 迁海复界 ”之后由惠阳迁来 龙岗的黄氏始祖朝轩公,靠做小本生意,发家致富,在坪山镇建立了 “黄氏宗祠”。其子居中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携三子迁居坑梓镇,先在老坑建“ 黄氏宗祠” ,并逐步发展,先后在坑梓镇建立了数十座大型围屋,成为当地望族。从坑梓黄氏几十座围屋的布局安排

15、上可以看出宗族观念对客家民居布局的影响。仔细查看坑梓镇中心区黄氏民居群的分布图,可以发现坑梓黄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沿着一条小河分布的。河的上游是居中公修建的老坑“黄氏宗祠 ”,顺水而下,又有黄氏历代后人修建的“龙湾世居”(1781 年)、 “龙围 世居” (1800 年)、 “秀山楼” (1830 年)、 “龙田世居” (1830 年)、 “龙敦世居”(约 1850 年)、松子坑大围 (约 1860 年)、 “盘龙世居” (1860 年)、 “吉龙世居”(1888 年)和井水龙大围等十六七座大型围堡式民居。经过现场调查我们了解到,这条小河是龙岗河的一条支流,流经淡水而注入东江,名叫 “九曲十三弯

16、”,是形容它蜿蜒曲折,而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阿婆叫坜”(叫,哭; 坜,小溪)。关于这个名字有一个传说:黄氏始祖刚迁入坑梓时地多人少,到了春耕播种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造成大片农田无法及时 播种,急得阿婆站在岸 边 大哭,于是 这条无名的小河便有了一个颇具历史感的名字。“阿婆叫坜”是哺育了坑梓客家名副其 实的“母亲河”。随着人口与 经济实力的增长,黄氏又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7向金斗坜和田脚河这两个水系拓展,形成两个新的围堡群落:金沙村、李中村。在坑梓六十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沿三个水系,黄氏先后建成近 40 座大中型围堡。在坪山、惠州等地,还有黄氏其他各宗所建的 11 座围堡。这种客家民居分布的特征在闽西、赣南等地区也能够发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家人 对本源的重视和尊重,对水的尊重也即对文化传承、 对 宗族系统的尊重。3.2.内部空间组织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经济形态也是封闭的自然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形态。反映在住宅的形式上,就是相当稳定的合院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