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66885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3、反映社会问题。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

2、熟悉的窦娥冤 、 西厢记等。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 “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

3、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三、 “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诗词的格式,前面标记有词牌名或曲牌名。南戏就是“以宋人之词”,和曲而唱。反之,戏曲的有些唱词完全可以单独成诗成词,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假如

4、脱离了西厢记 ,这依然是一首绝妙的散曲。而在内容上,戏曲也受到诗歌的影响,追求“意境”美学。王国维在概括元杂剧和元南戏的美学特征时说:其最佳之处,都可“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心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戏剧考 ) 。所谓“意境” ,即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在人的思想情感与天地自然之间达到高度的结合、统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只有利用语言来创造意境,与诗歌不同的是,戏曲作为一种音乐、舞蹈、语言等的综合性艺术,在实现“意境”创造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语言这一基本要素,又要利用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多种手段,而各种要素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戏曲

5、艺术呈现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往往决定当时的舞台呈现和音乐走向,即移情入景,使实境染上感情色彩,具有情趣,并随着主体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作为审美客体的实境被情感色彩渲染之后,又引起主体情感的波动,并在其中得到升华。观众在情景合一所产生的美感中获得的审美境界绝不只是停留于对舞台形象实境的审美认知,而是通过实景的启示和诱发,获得一种更加隽永的直觉感悟和艺术趣味因此,戏曲的艺术呈现更注重一种情与景的融合、和谐和互动式的关联,而观众和演员也在这一氛围中获得一种默契,共同完成一次审美活动。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

6、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莎剧在哲理性、动作性方面见长,抒情性则是汤剧见长,莎剧远远不及汤剧。汤剧那笼罩全剧的氛围,那人物内心情态的表现,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容量。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一缕细长柔弱的晴丝吹进了静静的庭院,逗起了情思,春天少女的心绪是多么如游丝般的摇曳飘忽啊!慢慢地等待那激动跳跃的心平静下来,唯恐他人觑见内心的秘密,陡然在镜里看见自己的面影,一霎那的慌乱,梳好的头发都激动得乱了.你看少女的感情多么细腻丰富!对于传神,容易理解。同样是内心善良,外形丑陋的人,电影巴黎圣母

7、院中的加西莫多是写实的,实实在在地化装得很丑,而玉堂春中的崇公道,脸上略加几笔,鼻子涂一片白,我们就明白了,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传神。 中国戏剧强调内容上的完整性,强调有头有尾,强调内在联系,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美。和国内的文学体裁相比同诗歌、散文比较,戏曲具有小说般的容纳广阔生活、结构复杂事件的艺术能力。戏曲文学运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更丰富,也更酣畅。戏曲文学对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进行了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开拓。在戏曲文学中,景物描写总是与人物性格刻画融为一体的,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心境不同,对景物的领会、感受和描述也就不同。与诗词不同,戏曲文学的意境主要不是指剧作家和客观对

8、象、剧作家和人物形象的关系,而是指剧中人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自然景象的关系后者隐含于前者之中。易言之,戏曲文学的意境实质上是戏曲形象自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戏曲剧本的篇幅,杂剧一般为四至八折,戏文、传奇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出,少则数万字,多则十数万字,由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扮演十几个以至几十个人物。这样的艺术容量,足以相当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戏曲在结构众多人物和复杂事件时,往往不作平铺直叙,而是利用折与折、出与出之间的自由转换,灵活地调动时间和空间,使事件的进展曲折变幻,波谲云诡,同时又脉络贯通,一气呵成。同小说比较,戏曲具有诗歌般的抒情写意的艺术能力。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托物比兴

9、、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其结果是构成诗的意境。与话剧相比,中国戏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话剧可以让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剧情的体会,根据实际生活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动作。同时从结构方法上来看与传统的话剧也有区别。话剧虽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但是它的一幕或一场,情节的主线与副线总是纵横交织,如同绕成的线团一样,形成一个立体的团块。而中国戏曲常常采用点线结合,每一出戏一条主线,每一场戏一个中心事件,强调一线到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比如曹禺的雷雨 ,幕一拉开,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冲突,立刻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四凤与鲁贵、鲁贵与大海、四凤与繁漪、繁漪与周萍、繁漪与周冲、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周萍,参差交错,四幕戏就是四个团块,全剧用一根隐伏的主线,把四个团块串联、组合起来,展示了一幕深刻的人生悲剧。比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有说二十一折):第一本里面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酬韵;第四折,闹斋。确实是一折一个中心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